首页 期刊 2008年01月号(总第09期)

2008年01月号(总第09期)

今夕何夕——经上所指和我们所在的教会与世代[注1]

文/陆昆   上篇  走向耶路撒冷   在符类福音中,带来上帝国的耶稣受到犹太宗教、政治势力,以及罗马帝国政府的攻击和迫害,而耶稣要求门徒和他站在同一边,一起面对世界的迫害。真正严峻的冲突发生在耶稣弥赛亚的身份被宣告出来以后,耶稣和门徒走向耶路撒冷的过程中。马太和马可用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表现耶稣三次宣告自己到耶路撒冷受难,而门徒三次对此宣告做出极不恰当的回应,(太16:13-20;34;可8:37-10:52),而路加则把这一段写成10章的篇幅(路9:18-19:27),且对这种冲突的强调持续到受难周的叙述上。(路22:14-30)。   耐人寻味的是,每次耶稣宣告自己受难,门徒的反应若不是鲁莽的拦阻,就是懵懂的沉默;而紧接着的,是门徒之间谁为大的争论。这种争论 …

阅读更多 »

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的传承与更新

文/江登兴     “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 ——《马可福音》12章26-27节 到了晚上,鸽子飞回来, 口中衔来一片新拧的橄榄叶。 它代表希望,它代表和平, 它代表又是一个更新的年代。 我们踏着血,踏着泪走过来, 大雁飞北飞南,唱不完神的爱, 今日的中国,已不再荒凉, 你看到处处都是苏醒的草木…… ——《迦南诗选》     一、引言:转型与挑战   1、转型   中国之有家庭教会,应该追溯到1950年代是否参与“三自运动”的争论。那时,面对政治高压,一些坚持正统信仰的基督徒和传道人,坚决拒绝与实际上放弃信仰的“新派”联合,并坚持教会对于政治的独立,从此有了中国家庭教会。1970年代后,主要是80年代和90 …

阅读更多 »

政教次序与多级反应——法哲学中的普遍启示

文/刘同苏   上帝不仅通过他的爱子直接彰显自己,也通过造物间接显明自己,前者是特殊启示,后者是普遍启示。两者并不彼此等同,却可以相互参照。法律也是上帝的造物,揭示法律性质的法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法律创造者的普遍启示。本文将介绍法哲学领域中的几个学派,期盼通过参照法律科学里面的真理,帮助确立信仰对政治、法律制度应有的关系。   自然法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歧   在人类的法律观念史上,实证主义只在很短的时期(19世纪中至20世纪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法律实证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奥斯汀,该派学说经由以维辛斯基为标志人物的苏联法学而流入中国,演变为主导中国法学界多年的“统治阶级论”。法律实证主义认为: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推行的居上者的意志。对于法律实证主义来说,定 …

阅读更多 »

基督徒与权柄的关系

文/康来昌   权柄、权威、权势、权力、权能这些字,不管在圣经或一般用法里,都是指能力、力量,各种不同形式的“力”。力是神所创造、掌管的。神本身就是能力,希伯来文Elohim(神)这个字,就是“大能者”之意。三一神不但大有能力,且独有全部能力,计划、创造、管理、成全他预定的旨意。“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太26:64),主祷文说“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太6:13)。而神所造之万有,多多少少有神的形象,有因为神,从神而来的能力、智慧、美丽、善良、荣耀和真理。   自然界和人文界的能力都服事神:“神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诗104:4);“万物都是你的仆役”(诗119:91)。神不需要任何东西服事他,反倒“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服事)万有”(来1:3);“万有靠他 …

阅读更多 »

建立教会的核心理念——教牧学系列讲座之二

文/高真     一、 牧会哲学   全世界大概有250~300万间基督教教会,仅仅韩国就有5万间教会。虽然教会有多样性,但建立教会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就是圣经。   建立教会是每一个传道人的责任,是神的托付。如果一个人蒙召成为传道人,肩上就要负起重大的责任,“不要轻忽所得的恩赐”(提前4:14),一生要委身。有些传道人跑来跑去,不能把自己完全委身在建立教会的事工上,这会给教会带来很大的亏损。   委身于教会的人被称为“门徒”,教会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为神的门徒。有的教会只有20%的人在服事,在带动这个教会。这是不健康的教会。   牧会哲学是建立教会的最根本的理论根据,也是最核心的,关系到教会的策略及事工方向;而牧会哲学来自教会论,教会 …

阅读更多 »

怀特菲尔德的传道生涯[注1]

文/J.C.莱尔      译/梁曙东 朱文丽     早期生涯   菲尔德出身寒微,并没有什么财富或上层关系帮助他在这个世界出人头地。他的母亲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经营贝尔旅馆。怀特菲尔德的早年生活——据他自己的记述——是毫无信仰可言的。虽然家境贫穷,但因为怀特菲尔德是格洛斯特的居民,他得以在该市免费的文法学校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怀特菲尔德似乎在15岁的时候离开了学校,不得不辍学帮助母亲料理生意,并自己挣钱谋生。后来在上帝的佑助和自己的努力争取下,他终于又到学校继续学业。18岁时,进入牛津大学的彭布罗克学院(Pembroke)学习。   怀特菲尔德在牛津的日子是他生命中的伟大转折点。在进入牛津之前的两三年时间里,他并非没有信仰方面的强烈感受。但从他进入彭布罗克学院后,这 …

阅读更多 »

唯独教会:失落的宗教改革教义

文/迈克尔•格罗多      译/赵刚     下面两句话,你更同意哪一句? 1、“每天都有人离开教会,回到神那里。” 2、“离开[教会]我们就没有任何罪得赦免或得救的盼望。” 对普通福音派基督徒来说,第一句话虽然未免有失偏颇,但第二句话则根本就是罗马天主教的说法。如果这就是你的想法的话,那么你的教会论更接近于第一句话的作者,列尼·布鲁斯(Lenny Bruce),而非第二句话的作者,约翰·加尔文(《要义》4.1.1)的观点。布鲁斯长于讽刺建制的宗教,挖苦假冒伪善者,是一位以粗俗和不敬虔而臭名远扬的喜剧演员,却在这里表达了当代社会对建制宗教的共识,而加尔文的说法似乎却背叛了他作为新教改革主要推动者的角色。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承认,教会在培养我们的信心上很有助益,但很少 …

阅读更多 »

理解时代论者

文/皮薛士  译/赵刚   第九章    时代论者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我们现在可以考察一些时代论者关于字面解释更准确的陈述了。更具体地,我们想看看他们是否避免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困难。   莱瑞对字面意思的描述   莱瑞的《今日时代论》(第86-87页)是几篇详细讨论字面解释的作品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很长。所以为方便起见,我们一次几句地加以分析。说了一些介绍性的话以后,莱瑞这样开始进入正题: “时代论者宣称他们的释经原则是字面解释。这意思是说,每个词在解释中所赋予的含义,与它在通常用法中被赋予的含义一样,无论它是出现在书面、口头、还是在思想当中时。” 莱瑞毫无疑问认为他在朝定义文法-历史解释的方向努力。但上面这两句话很容易就被理解为宣扬我们前面在第51-52页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