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4年09月号(总第99期) 附录:教会如何介入帮助受害家庭

附录:教会如何介入帮助受害家庭

 文/洪奕蕾

 

当我们讨论到教会可以怎样介入帮助施害者和受害者时,需要意识到: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关系不是真空的,他们的关系会影响其他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针对两个群体来讨论。第一个群体,是暴力家庭的孩子。家庭暴力其实只是滥权伤害的一种,但孩子会成为滥权伤害的目击者,也很可能成为滥权伤害的受害者。第二个群体,是其他家庭成员。在普遍的滥权伤害的关系里,谁是家庭成员?我们可以怎样去帮助这些家庭成员?

 

在下图中,我们看到,最中间的部分是施害者与受害者的相互关系,外面的两个圈分别代表受到影响的两个群体;孩子会很直接地受到这些关系的影响,还有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因为施暴的关系、滥权伤害的关系而受到一些影响。

 

 

如何帮助暴力家庭中的孩子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滥权伤害或家暴的情况时,都会想赶快介入进去。可是我们很容易忘记和忽略一点,就是除了受害者,还有受害家庭的孩子,他们很弱小,也需要保护。因此,作为教会,我们不能在清楚知道有家暴的情况之后才去介入。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孩子是切入家庭秘密的一个通道。

 

据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发现,当一个家中有滥权伤害行为的时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状况出现。6岁之前的孩子会比较多地出现情绪和身体上的症状,比如焦虑、惧怕,或者肚子疼、头疼等。6—12岁的孩子会比较多地有行为问题出现,比如在学校里打其他孩子,对老师不尊敬,在课堂上睡觉等。青少年的孩子会有一些更严重的行为,比如手机成瘾、离家出走、吸毒、滥交等。

 

当然,这里不是说孩子有这些问题就一定是父母造成的,也不是说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就代表家里一定有家暴的情况出现;而是说,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只是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我想要帮助弟兄姐妹看到的是,当孩子有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些情况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里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教会对一些孩子的帮助,不要等到我们确实知道有家庭暴力时才开始着手,而是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太好的行为时,就要去了解他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他的家里发生了什么。

 

如此,就需要我们在服事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颗敏锐的心。比如,有一个孩子在主日学打另外一个孩子,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什么?可能是直接教导他说,你这样打人不对,你以后不可以这样。但圣经告诉我们,我们的怒气不只是关乎外在的行为,而是由心里面发出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有负面行为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而不仅仅是约束他的行为。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比如:你爸爸妈妈的相处是怎样的?你见过父母吵架吗?当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他们通常怎样表达他们的怒气?在家里你有没有看到有一些事情会让你很害怕或很生气?当爸爸还在生气的时候,妈妈的回应是什么?当爸爸妈妈在吵架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会不会很担心?为什么你会很担心?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更多地了解他们家里的人互动的情况。

 

你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不会直接跟人说,我们家很需要帮助。可是,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去寻求帮助,但他们的情绪、表现,以及他们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其实都是他们发出的求助讯号。虽然他们没有出声,可这不代表他们是隐形的。

 

1、我们需要去保护及照顾孩子

 

我们要提供保护和照顾,让孩子不被施害者所伤害。我们知道,滥权伤害会有周期,会反复发生,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当母亲决定离开施暴的父亲时,通常都是因为孩子受到了伤害。有一位母亲,她每次被打的时候,儿子都要来保护她,所以有一次不只是她被打断手,她的儿子也被爸爸打伤了肋骨。就是在那个时候,她才发现,她的丈夫不只是欺压她,也在欺压她的孩子。她本以为她的丈夫只是对她不好,现在才发现,他是要用这种强暴的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因此,她意识到她的丈夫永远不会改变,她需要离开这个施暴者,不然她的孩子会一直受到伤害。作为教会,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保护弱小,阻止施暴者对受害者、对孩子所带来的伤害。我们要去照顾、保护他们。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受害者妈妈因为长期在这样被欺压和受伤害的状态里,自己也变得非常麻木,无法有更多力量去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孩子。或许她会满足孩子一些基本的需要,可很多时候并没有多余的能力去照顾孩子的情绪,给予他适当的陪伴。所以,教会的介入不单是要保护孩子不被施害者所伤害,也包括让受害者不再忽视孩子内心的需求。

 

2、我们需要按照孩子的需求来给予帮助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羞愧或其他原因,便戴着一个面具来面对别人。而当他真的有勇气拿下面具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遍体鳞伤了。所以当我们去帮助这些孩子的时候,需要按照他们的需求来给予帮助,我们需要温柔和耐心,慢慢地去引导、帮助他们。

 

当他还不愿意说出他的担忧,还没有敞开他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慢下来,不要那么快地就说:“好,我来给你帮助!”因为有时候,他可能还没准备好面对这个事实:那个施害者——他的爸爸,他最亲的人,可是却不爱他;他可能也没准备好去面对他的受害者妈妈——虽然她会说很爱他,可是她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照顾他。

 

3、我们要不断地让孩子知道,他家里发生的事不是他的错

 

处在滥权伤害关系里的孩子,会产生角色错换。他经常会认为,家里有这些事情发生都是他的错,再加上施害者长期的扭曲的信息,让他觉得一切都是他的问题。所以,我们去帮助他的时候,要不断地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同时,我们也要让受害者知道,如果她继续留在婚姻中,对孩子并不一定是好的。一些统计显示,父母因为吵架而离婚的孩子,他们通常需要两年才会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这样一种滥权伤害的关系中,当受害者离开施害者,及时摆脱暴力环境时,孩子反而能更快地适应。这就是说,当孩子不需要再活在邪恶里面,不需要整天都在紧绷的关系里时,他可以放松,可以喘一口气,可以休息一会儿,这比留在婚姻里反而对他更有帮助。

 

4、我们需要让孩子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处理他的情绪

 

当家庭混乱的时候,孩子不仅在身体方面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他的内心也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诉说自己的一些感受。观察发现,就算在施暴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还是孩子很喜欢的。比如,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他很害怕爸爸会对妈妈施暴,可是当他离开爸爸的时候,他很想念爸爸,觉得爸爸也有一些好的地方,比如爸爸愿意带他去主题公园玩,他很享受跟爸爸这样的关系。所以,孩子除了有妈妈之外,也需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地方,让他可以很安全地去倾诉心里各种复杂的情绪。

 

5、我们要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计划

 

当教会介入时,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决定要离开施暴者。因为各种原因,某些受害者妈妈可能决定继续留在这样的关系里面。所以,我们去陪伴孩子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建立一个安全的计划,让他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让暴力增加,什么样的事情可能需要他做一些及时的回应,如果遇到妈妈被打,他可以怎样让自己安全,同时也让妈妈安全。这些都是教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计划的方面,让他在面对邪恶的施暴时,可以有一些方法来应对,特别是小孩子,更需要这样的教导。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些突发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被吓到。所以,这些孩子需要事前就被告知,就要练习,当碰到这些情况时,他可以怎样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怎样去寻求帮助。

 

6、教会是神的家,我们可以一起来养育这个孩子

 

虽然这孩子是属于他的爸爸妈妈的,可是我们是在一个共同体里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养育他,一起来做他的带领者、教导者,继续去爱他;这也是教会的弟兄姐妹可以一起去做的事情。特别是在受害者妈妈长期被欺压的关系里,她已经没有能力、没有力气去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照顾的时候,弟兄姐妹的介入是对这个孩子很好的祝福。

 

7、帮助孩子看到他不是一个附属品,他有选择的权利

 

在很多被欺压的关系里,施害者一直会告诉受害者,孩子是附属品,是多余的,是累赘。所以,教会要郑重地告诉孩子,这是一个谎言,他不是附属品,他有选择的权利,他可以学习怎样去做决定。此外,因为施害者长期的欺压,把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没有情趣的人,她没有任何喜好,也没有任何想法。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和体会到,我们是神奇妙的创造,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尊贵的、立体化的,神给人自由意志,使我们可以作出选择;神也赐给我们丰富的情感,祂在意我们每一个感受。当我们这样教导孩子的时侯,就是在帮助他看到,神介入到他的生活当中,神是主动地爱他,永远陪伴他,神会帮助他面对他所经历的这些苦难。

 

如何帮助滥权伤害关系里的其他家庭成员

 

作为教会,如果我们知道有一个家庭有滥权伤害的问题,我们怎样去帮助这个家庭?在介入之前,我们需要确认一件事:其他家庭成员都包括哪些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姑妈、姑父、舅舅、舅妈、阿姨、姨父,等等。可是,不单是这样,要知道我们的教会是一个属灵的大家庭,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也应当是家庭的成员之一。因此,滥权伤害的关系不只是直接影响到双方,也会影响到其他一些家族成员,以及教会的一些弟兄姐妹。做好界定之后,我们进入到帮助他们的过程中。

 

首先,这些家庭成员对滥权伤害的细节,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在整个教会或整个家族里面,不是所有人对施暴者跟受害者的关系和滥权伤害的细节都有完全同样程度的了解,有一些人知道得比较多,有一些人知道得比较少。有些人很想知道细节,所以会多方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其中很多人是因为想要提供帮助,所以想要知道更多的细节。但也有一些人是因为发生的滥权伤害事件很颠覆他的三观,他从来没有想过,看起来那么爱神的弟兄姐妹或教会的领袖会是一个施暴者,所以他很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并不是想要去真的关心对方。

 

可是弟兄姐妹,你知道吗?你帮助受害者最直接的一个方式,就是不要去主动挖掘和寻找更多的细节。如果受害者愿意分享,我们就聆听。可是如果他不愿意分享,我们就尊重他。受害者因为有羞愧,所以很不愿意让人在他还没准备好时就把面具摘下来,迫使他暴露伤口。我们作为教会,或外围的家庭成员,请一定要尊重受害者。

 

当你想去关心受害者的时候,其中你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把受害者的所有信息都跟其他人分享。一方面,我们不是知道所有细节后,才能去关心受害者;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是让不太了解情况的其他帮助者知道更多的细节后,才能和他们一起服事。就算我们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我们还是可以去关心受害者的。

 

作为帮助者,我们不仅要聆听受害者的故事,以更多知道他的真实景况,也要去聆听那些受害家庭成员的感受和困惑。的确,这些欺压和苦难,很多时候会让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感到很困惑。但这却是施暴者使用的一个技巧,他想要用不同的方式遮盖自己的恶行,以至于很多人只能看到表面的一些假象。所以,这些家庭成员,或者一些弟兄姐妹,他们在面对这些滥权伤害事件的时候会感到无助,也很困惑,就需要我们去留意和聆听这些人群怎样被这事情影响。

 

第二,这些家庭成员对滥权伤害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就如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滥权伤害,这些家庭成员对此事的看法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教会在介入帮助这些家庭成员的时候,需要帮助他们在这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其中我们可以做的一点是,教导他们从圣经的角度看滥权伤害是怎样的危害。比如:从圣经的角度,什么是滥权伤害?我们要怎样去制止这些滥权伤害的行为?我们怎样去看待施害者跟受害者?[2]我们可以透过这样教导的方式,来帮助受害者家庭成员开始对这个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这些家庭成员对于施害者和受害者,可能会有不一致的看法

 

对于施害者的看法,可能不同的人感观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认为某个施害者很邪恶,可是另外一个人因为和施害者有比较好的关系,所以他会有另外一种看法。

 

对于受害者的看法,人们可能也会不一样。一方面,受害者被施暴者不断抹黑,让人误以为受害者很不好。另一方面,因为受害者长期处在困苦里,所以面对一些事情时,可能会有很极端、很激烈的反应,这些反应会让家人或弟兄姐妹有不舒服的感受,因而对受害者有一些微词。

 

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教会可以怎样去帮助这些家庭成员呢?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去继续聆听受害者,并接纳他们在处理这些感受时,可能会有的不同反应或不同情绪。我们需要接纳他们因着处在滥权伤害关系的不同位置,而有的不一样的那些看法。可是这些不一样的看法,也不能抹杀施害者对受害者的伤害事实。

 

在很多滥权伤害的案例中,施害者会用不同的方式孤立受害者,以至受害者与其他家庭成员,无论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或是在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之间,都没有太多的联系。研究告诉我们,当受害者跟其他人的关系疏离时,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就会很少。反之,如果他有一些比较亲密的关系时,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除了去接纳家庭成员不一样的看法之外,还可以挑战他们去跟受害者以及施害者建立一些新的关系。因为无论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都需要在全新的、爱的关系中,在神所赐的共同体中,来面对和处理他们与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这些家庭成员会有怒气和内疚感

 

当这些家庭成员意识到受害者受了很多苦难时,会对施害者和施暴行为充满愤怒,同时他们也会有一些很内疚的情绪。他们会觉得,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我会被他(施害者)蒙骗?为什么我那么笨,没有看出来他是这样一个邪恶的人?

 

当这些家庭成员陷在怒气或内疚等负面情绪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耐心聆听,跟他们共情,帮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复杂情绪。接下来,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合乎圣经地处理这些情绪,避免他们在怒气中做出一些不合神心意的事情。当他们看到所爱的人被欺负而充满怒气或感到自责时,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寻求神的帮助,把这些痛苦和忧伤带到神的面前。如此,他们也会学习到怎样去帮助受害者。

 

结语

 

路加福音10:30-37讲的是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我们看到,这位好撒玛利亚人没有因为那个人受到伤害,浑身伤痕累累,就藐视他,反而动了慈心去帮助他。他立刻给予一些实际的帮助,比如处理他的伤口,带他到旅店里去照应他,替他付了所需的一切费用,并且还愿意付代价给予更长远的帮助。

 

当我们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想到:我要像那个好撒玛利亚人一样去服事那些在患难困苦中的人。然而,我们若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好心的撒玛利亚人,反而是被强盗打得半死、躺在路边、没有人管、需要人伸出援手的那一位,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人,为他人带来益处。主耶稣降卑做了我们的邻舍,亲自照料我们,拯救我们,赐给我们新的生命,以使我们可以去做那些受害者、施害者、受害的孩子们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邻舍。

 

作者简介:

洪奕蕾是生命树辅导研究中心共同创办人。美国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圣经辅导道学硕士,切斯纳特希尔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及博士。执业临床心理学家。提供个人、婚姻和家庭辅导超过20年。教授辅导课程,并提供督导,同时也给予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咨询服务。

[1] 本文摘编自作者关于“人际关系中的滥权伤害”系列讲座的第六讲。承蒙授权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关于滥权伤害的定义和影响,以及如何帮助施害者和受害者,可以参阅“人际关系中的滥权伤害”系列讲座的其他部分,本期的另外两篇文章《教会如何介入帮助施害者》《教会如何介入帮助受害者》也转载自这个系列,可以一并参阅。——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