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3年03月号(总第40期)

2013年03月号(总第40期)

清教徒:持守属灵热心

文/伊恩•默里(Iain H. Murray)      译/安娜       校/杖恩   关于“热心”,我们最好是亲眼去看,而不是去描述。所以,让我们首先来重温一些历史中的场景。   1533年,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年轻的剑桥毕业生约翰•弗里斯(John Frith)被关押在伦敦塔中,很可能面临处死的刑罚。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试图让他改信罗马天主教,催促他隐藏起自己的观点,好得以保命,“直到我们看见一些途径,可以进行合理的宗教改革为止”。对此,弗里斯,这位丁道尔的朋友回答说:   我敢肯定地回答你,我既不愿也不能停止说话;因为上帝的话在我里面沸腾,就像炙热的火焰一样,并且需要出口……不过,如果上帝的话,我指圣经经文,能在英国人的口中传扬,我就 …

阅读更多 »

如何明白和顺服圣灵的引导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对于圣灵和圣灵工作的认识和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如何明白和顺服圣灵的引导”,很多弟兄姐妹提出这个问题,但对此教会中却有很多混乱的认识。所以,我们邀请了教会杂志的几位作者,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限于篇幅,文中只节录了这次座谈会的几个部分。     如何提出一个合乎圣经的、整全的框架,来理解有关圣灵的问题?   阿盟:为什么圣灵的议题难讲?我觉得,第一,圣经本身并不像阐述基督的工作那样集中地、显明地、好像有条脉络地阐述圣灵的工作,圣经的核心焦点是基督。第二,每个人对圣灵的工作的体验多少是有差异的,这样一些经验性的阐述必须回到圣经去检验,否则没有办法成为我们探讨的根基。第三,今天灵恩运动,或者说灵恩现象提出了很多问题,而我们跟那些现象或者思潮对话时, …

阅读更多 »

约翰•欧文论基督生命中的圣灵[1]

文/辛克莱•傅格森       译/述宁       校/杖恩     人们说(有时候会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令人汗颜),在近几十年以前,圣灵一直是“神性中被遗忘的位格”。这种说法表明,直到20世纪后半叶,圣经教导才得以恢复。从此,圣灵才被给予在新教神学思考中应有的中心地位。   这里用“令人汗颜”一词并非随意而为。因为这样的说法受到典型的现代主义通病的折磨——人们错误地认为,我们的任何发现必须是意义非凡、划时代的。但事实的真相是,这个世纪还未出现一部关于圣灵的新教著作,可以和历史上那些合乎圣经的、创造性的伟大作品相媲美。我们的先辈(不论是教父、改教家,还是清教徒)渴望理解“圣灵的感动”(林后13:14),他们实验性的、智慧的探索无疑是我们这些现代人还无法企及的。 …

阅读更多 »

十字架与圣灵充满[注1]

文/越寒   今天,圣灵充满成为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过于注重灵恩的人离开圣经的教导把圣灵和圣灵充满高举到圣经之外,以致偏离了神与神的话。又有不少基督徒偏重在理性里认知圣经,也偏离了神的话。由于没有在圣灵恩典引导下进入圣经真理,就把神活的话降格为头脑里死的字句。因为“字句是叫人死,圣灵是叫人活”(林后3:6)。只处于头脑的理性层面,就在“心地刚硬”的状态中(林后3:14),只看见蒙着脸的帕子(字句),看不见神荣耀的面与充满荣光的话。把神的话当做死的字句来研究,是许多基督徒又一个极为常见的误区。   每一个全然奉献给神、跟从主耶稣并有圣灵在心里作主的神的儿女,都应当活在圣灵充满中。惟独被圣灵充满,我们才能敬虔敬拜神、事奉神。而离开了基督十字架的道路,离开了背十字架跟从主,圣灵 …

阅读更多 »

神迹奇事和异常感觉从何来?

文/张逸萍     今天,难得有基督徒没有听过“灵恩运动”这名字。按牛津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的统计,灵恩派人数已由本世纪初的0人增到1980年的一亿人,估计1987年是二亿七千七百万;而洛桑会议(Lausanne)的特别行动组则在1991年宣布,灵恩派信徒已超过福音派的人数。[1]   为什么她能这样吸引人呢?若稍微留意,都能知道,在灵恩派的聚会中,时而有各种神迹奇事发生,例如方言和医治;更多的人在她们的聚会中感受到美好的、不寻常的、超自然的感觉。神迹奇事和异常感觉,不但非常吸引人,更让人以为神在她们当中特别真实、更活跃、更多施恩惠。   但是,这些神迹奇事和特殊的感觉从哪里来?谁在背后?见证了什么?有什么意义?难道基督徒不应该先弄清其究竟? …

阅读更多 »

“你们就必得着能力”——《献给无名的传道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文/边云波   我所见到的第一位无名的传道者,是内地会的英国宣道士吴咏秋教士(Miss Onion)。她为了传道一生未婚,在中国陕西省汉江旁边的小城洋县服事主。她瘦瘦的,穿着中国农村妇女的衣裳,中国话也说不好,但是像一位老妈妈一样满面的慈祥,她的话不多,可是让人感到不能不听她的劝告。我就是她带领信主的。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的家乡被日本侵占了。十八岁的我逃离了家乡,翻山越岭,步行了两千华里,逃到陕西洋县一所专门收容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在那里认识了吴教士。那时我天天都在饥饿中度日,但为了准备考大学,又得经常日夜读书,所以身体很坏。第二年春天,眼见国难重重,社会暗无天日,我深感人世虚空,人生充满了矛盾,经常一个人在汉江边上彷徨徘徊,不止一次地看着清澈见底的江 …

阅读更多 »

今生的丰富,抑或永世的祝福

文/陈已新     现今世代,教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威胁就是成功主义。在其中灵恩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灵恩运动有许多显著的特征,成功神学[1]就是其中之一。这样说,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正如D. A. Carson所指出的:“成功主义并不只限于灵恩派圈子,而且也不是所有灵恩派圈子都屈就这种恶毒的行为。但是,灵恩派常见的伙伴关系却是如此。”[2]   那么,什么是成功神学呢?   按照神召会在台湾的一个代表人物的描述就是:“成功神学同时又可称为‘繁盛福音’、‘信心运动’,他们的意思是凡好的、有信心的基督徒都应该蒙神大大赐福。所以举凡是事业、家庭、钱财、婚姻对象……等凡‘属于你的’,无不得祝福”。[3]这种成功神学,巴刻称之为“幸福主义”。并指出这个词用来 …

阅读更多 »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

文/恩雨   “这是一个能令你产生信仰的故事。”电影《少年 Pi的奇幻漂流》(英文名为《Life of Pi》,以下简称《少年Pi》)的原著小说在亚马逊销售的时候,就是以这句话作为宣传的口号。所以,当它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引起热议时,吸引我去观看的,并非是“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名导李安”、“国内斩获5.7亿票房”等因素,而是“这个故事里的信仰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影片所讲述的故事。   《少年Pi》的剧情   影片是以成年Pi回忆自己少年经历的倒叙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为了便于理解,我按时间顺序概述这个故事:一个加拿大的青年作家才思枯竭,便来到印度寻找灵感,他在印度南部的一个小酒吧中遇到了一位老人(即主人公Pi的叔叔玛玛吉),老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六年的中国内地会(三)

 文/亦文   五月 “弟兄们……请你们为我们祷告……” ——帖撒罗尼迦后书3:1   内地会的属灵诀窍 早在正式成为宣教士之前,戴德生就清楚认识到,他到中国之后,就不能再依靠人的帮助。因此他离开英国前,便操练自己学会单凭祷告来感动人、推动人。而内地会的创立与生存,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见证:“她由祷告而诞生,以祷告滋养浇灌,至今仍月复一月地,仅因为神垂听我们由信心发出的祷告,而一直被托住。”[1]藉着祷告,微薄的十英镑成为中国内地会的第一笔奉献;藉着祷告,兰茂密尔团队成为近代史上同时出发的最大宣教团队;藉着祷告,发妻的早逝和四名儿女的夭折没有击垮戴德生;藉着祷告,病瘫在床的戴德生打开了九省福音之门……随着一期期《亿万华民》的报导,我们将见证短短几十年间,内地会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差会,成 …

阅读更多 »

什么拦阻你的默想?

  清教徒领袖经常警告人们关于默想的拦阻,下面是他们对这些拦阻回应的总结:   拦阻1:没有预备好,或者无知。这样的人说他们不能把思想集中在一个对象上,他们的思想轻飘,被抛来抛去。 回应:没有能力,无知,飘忽的思想并不能使人免除义务。你失去能力,这不等于神失去了权利。老实说,你没有预备好,这是因为你忽略了默想,不爱真理。“有罪的人性并不废除我们与神的约定,正如一个仆人喝醉酒,这并不能让他可以不工作一样”,曼顿(Thomas Manton)写道。把被神成圣的知识好好收集起来,来解决你这个问题。不断操练这知识,同时倚靠圣灵,求他帮助,你就会逐步发现默想变得更容易,更甘甜。   拦阻2:忙碌。这些人说他们被这世界上的工作如此烦扰,以致不能严肃认真地花时间在这个责任上。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