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梅
“读读《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吧,橡树的新书。”“好!支持橡树。”拿来一看,橡树一贯的作风——沉闷。哎,沉闷代表着高深啊!为了脱离幼稚,还是读吧。还没翻完导论,眼睛已睁不开了。算了,幼稚点也没关系,不要自讨苦吃,和自己过不去。从此,那本向许弟兄借来的书一直放了半年,心里惦记着方便时还回去。“我们下一本书读《改教家的神学思想》。”读书小组终于开始属灵阅读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还是要读宗教改革,要读神学思想啊。当初兴致勃勃期待图书馆的读书小组早日成立,然而一看小组成员心里就犯怵了——一位出书的,一位卖书的,两位写书的,后来又加入一哲学博士。主啊,怎么会这样啊!既然这样,怎么我也得参加了啊!不会大家觉得不好意思拒绝一直嚷嚷要读书的我吧!主啊,玩笑开大了,我还是自己乖乖地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吧,不要折腾我,不要,no,never…
然而,实在是没有勇气开口提出离开,何况这也有点“不识抬举”,况且小组里的弟兄姐妹真是各个“慈眉善目”。好吧,忍着,读吧。
先读概论,还行,不像《宗教改革运动思潮》,首先上来就是那深奥的架势,篇幅也不长,明白研究宗教改革是有价值的。飘过。第一章,有点迷糊,各类主义太多,什么经院主义、神秘主义、人文主义……,哲学博士弟兄分享前面这一大部分时好象家谱记载,罗列了很多人名,特别是那些影响改教家们神学思想的这大家、那大家。确实如此,就像民数记的家谱一样,让我读起来眼皮子打架。偶尔碰到一个认识的,比如奥古斯丁或伊拉斯谟,就如读到摩西和约书亚一样倍感亲切。好歹篇幅不长。接着读路德。本以为此篇对自己来说会稍许容易,毕竟之前有段时间集中了解过他的生平、著作和改教经历等。然而,前面的路上地雷重重。唯名论、唯实论、旧路派、新路派……,一个个名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路德是如何提出因信称义的?此教义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路德的教会论是什么样的?路德和慈运理为什么在圣餐问题上谁也不让谁?路德为什么如此强烈抨击伊拉斯谟关于自由意志的看法?更有甚者,路德的言词为何如此“粗俗”,骂起人来和市井泼妇没有两样,真真让我这个好面子的人受不了!最头疼、无奈的,是我还负责分享路德一章。的确,路德一生的挣扎,受到各样世界和灵界的攻击,以及他对上帝恩典执着、坚定、无论如何不放弃的追求,让我切实体会到神是信实的——寻求的,就必寻见。路德如此切慕恩典,他真实地体会、经历了神充充足足的大恩典。可是这些无法掩盖我对他的强烈不满,后来发现我对接下来的慈运理也强烈不满了,为什么这些改教家揪着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非得争个你死我活,他们的这些思想、行为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好好读经,乖乖做事就好了,为什么要读这些书?使徒们不也大都是白丁吗?春节前小组聚在一起分享时,我心情真是糟透了,无从分享。路德的神学没有味道,他的人品我也怀疑。小组结束后,我给长老发了一条短信,“是不是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神学思想?”我真是不到南墙不回头,明明知道答案,还是不死心。长老的短信如我所想,让我感激的是他的态度,他言词中透出的认真,似乎让我心中那莫名的“火”在平息。
第二天主日,教会的讲道经文是哥林多后书13:1-14。越听到最后我就越感觉此篇讲道是专针对我的:“保罗为了真理如此认真,如此地严肃和强硬……在关乎真理的问题上我们要勇敢,对主忠心……在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兵临城下,而修士们还在教堂讨论一个针尖上可以停留几个天使的问题……这个时候对真理的问题这么较真是多么可贵啊!神学的问题不是神学家的专题。早期一个卖菜的基督徒都会拉着学者讨论三位一体的问题,然而今天我们不太在乎我们所信的是什么,我们所信的和别人信的有什么区别,大概知道就好了,大概知道表面的就好了,我们没有很好的准备,我们很多问题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所以就没有办法,我们对基督的忠心包含在对真理的持守上,而我们对真理的持守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理,清楚什么是真理,在乎什么是真理。”袁传道一如他往常的温文尔雅,可是他的每一句话都像刀尖扎在我心上,我边听边任由泪水直流,不敢多想,更不敢多言。
之后发生在暗处的事情我无法得知,然而有一天,当我在继续读加尔文一章时,眼泪不自主地哗哗地流。这真是让我惊奇,自从我试图远离“世俗趣味”(小说、电视剧)和如今无暇浅显易懂的属灵阅读(如传记、灵修小品等),读书时我已没有泪水了,有的是苦水。神真是怜悯我,他知道我心里的苦,他知道我硬着颈项有多累,终于让我的石心软化为肉心。我如被当头一棒,这些人不是什么神学家,也不是什么革命战士,不是恶魔,也不是圣人,他们和我一样是耶稣基督的门徒,我所读到的是上帝在他们个人和那个时代的故事。就如我相信上帝对我的人生有美好计划一样,他们的人生也都出自上帝,也都要到上帝那里去。“万物都是因着他,本于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我终于舒坦了:It’s all His story(都是神的故事)。当我再次读到作者在前面概论的提醒:“我们所研究的这些改教家在信仰上是我们的前辈,在信仰的群体之中则是我们的弟兄。他们的挣扎和疑问,他们的胜利和失败同样也是我们的。”我不禁诧异自己的冷漠,难道我真能置身度外,成为旁观者,而对他们横加批判指责吗?
接下来继续读就轻松了,也越来越品味到,读所谓的神学著作也很有滋味。当我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和思考的是上帝对每个人的带领和恩典,而不是这人如何,那人如何,作者又如何时,心里真是格外地平静和舒坦。有一天,我发现影响一位弟兄与神关系的实质乃是其对基督论和救赎论的看法,该弟兄教会的背景,让他和我对耶稣基督救赎的观点很不一样!若不是读《改教家的神学思想》,我根本无法敏锐地发现我们的不同。我一直认为生命和神学并无多大关系,生命重在与神的关系,原来其实不然,生命必须扎根在真理之上,才能活泼丰盛。这些发现更加坚定我好好安心读好手头“神学著作”的心志,能读多少就算多少。
这个时候,我也能较清醒地分析当初自己的心态。首先,阅读主权的改变让我感到不安、痛苦。就像已经习惯自己安排时间,晚上不睡白天睡觉的孩子,强行被要求按时作息一样。我一向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书籍,虽说很多书读完有所收获,然而更多的目的还是在“娱乐”(kill time)。阅读的前提是有时间、有兴趣、无压力(作业),阅读成为一种消遣。而当我真的在没有时间的时候被要求安排时间读书,在烦躁透顶的时候还要安心准备读书笔记时,这实实在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我来说,人的全然败坏,的确也包括我的阅读。无论之前我如何标榜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如何“属灵”,然而当我的主权在阅读中真的受到挑战时,我本能地想反击。阅读不仅耗占我的时间和体力,影响我的思想,还常常控制我的情感,如果不是在上帝的掌管下,长此以往,真不敢想象我会如何。其次,对“标签”的迷信让我的心不得自由。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神学是枯燥乏味的,是神学家、教会领袖研究的。对“出书者、卖书者、写书者还有哲学博士”本能地远离“书”的话题。面对阳春白雪,内心深处的自卑让我面对即使很熟悉的弟兄姐妹,也难以畅谈下里巴人的感受。因此,当我试着交出阅读主权的时候,上帝也在医治我不完备的心灵,带我进入更宽阔之地。
上帝的作为奇妙难测。在《改教家的神学思想》最后一次分享时,我和小组弟兄姐妹分享了“His story”对我的感动,长老说,读书读到上帝就对了。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当我们寻求真理时,其实就是在寻求神自己。“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若非上帝的怜悯,有的道理我永远也不会明白,而有的道理不明白,就体会不了上帝的仁慈的心肠。终于可以继续读《宗教改革运动思潮》了。求神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