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约翰·米勒(C. John Miller) 译/寇正华
苦修不是真正的悔改
我们切实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悔改至关重要,不可把它与苦修(penance)混淆。苦修是努力藉着苦行拯救自己,这根本不是悔改。下面我们要靠着圣灵的帮助,讨论苦修和圣经所说的“悔改得生命”(徒11:18)之间的主要区别,好使悔改的概念更加清楚明了。
1、苦修关注的是人所做的。
天主教有苦修的赎罪礼仪,但这种宗教态度不仅限于天主教,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人心中。这种普遍的心态敦促人竭力靠着好行为和苦行来赎罪,目的是为了自我称义。这意味着,人类总想用各种策略在上帝面前称义,寻求良心的平安。苦修的罪人总在心里说:“再给我一天的时间,再给我一项新的宗教任务,再让我开始一个事工计划,再让我建立一些人际关系,或者再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事情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他们是一群预备主义者,一群总是要为了接受恩典做出准备的罪人。他们期待自己能配得上帝的恩典,就在苦修中盼望着预备工作结束后,上帝会伸手迎接他们。他们说自己是一群探寻者,绝不接受走任何捷径让恩典变得“廉价”。他们努力接受基督教教育,仔细地考察圣经教义,不辞劳苦地与敬虔人交往,就是为了个人得救。
但他们不晓得,这是对上帝及其恩典的严重羞辱。他们逞着自己心中的骄傲,试图做不可能的事。基督教环境不会自动生出救恩,也没有“长成恩典”之类的事。假如恩典是通过努力赚来的,那么恩典就失去其白白赏赐的特点,恩典也就不再是恩典了。外在的纪律、学习、道德训练都无济于事,因为人类的根已经腐烂。假如我们只从自己里面寻找生命的源头,就是对基督一无所知。然而,我们若连于基督,在基督里扎根,就定能在恩典中成长。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靠着道德上的改变和成长进入恩典。
因此,无论谁想通过苦修得救,都是大错特错了。这样的人最终只有穷途末路,因为他们将上帝最好的恩赐败坏了,竟然想靠自己偿还自己的罪。即便一生都委身在教会和基督教学校中,他们也不会正确认识永生的上帝,不会真正明白在基督里的怜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无限地骄傲——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才是他们的根本问题。他们将自己看为盼望的根基,完全看不到基督的荣耀。除非圣灵使他们“悔改得生命”,否则他们永远在苦修中不能自拔。简而言之,他们必须为他们的苦修悔改。
然而,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耶17:9),充满了自欺、自义和自我信赖。你可能会说:“你不知道我有多么迫切地祷告寻求上帝,我为自己的罪怎样痛哭流涕。”但是朋友,这都无济于事,因为从根本上讲,你仍然是在要求上帝为你的罪“施洗”——让全然污秽的心基督教化,让自己少一些紧张、多一些容忍。然而,天父绝不会听你的祷告,因为你实际上是祈求上帝帮助你过远离祂的生活。
这些人向上帝寻求的,其实是能让自己足够强大的恩典,他们并不需要、也不想要那从天涌流的活水。所以,即便他们寻求上帝的帮助,也一定会是为了加强个人的努力。他们认为,现今事情进展不顺利,都是因为他们努力不够。因此,他们必须做得更多、更好、更加频繁,于是在苦修上变本加厉。如果强烈的宗教性是他们行事的动机,他们献上的就是新约所说的“私意崇拜”——这种崇拜源于人的私意,而不是天父上帝的旨意(西2:20-23)。他们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参与宗教仪式,更加疯狂地苦待自己的肉体,甚至用荆棘和蒺藜刺痛自己的灵魂,他们也可能会成为主日学的老师、教会的长老或传道人。但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赎罪。
如果说他们有神秘主义倾向的话,是因为他们会被某种东方宗教所吸引,“贬低和苦待身体”已成为这类宗教中的精妙艺术。他们更像在遵循禅宗的方法,不仅否定人身体的需要,也否定人心理的需要,从而否定了人有上帝的形像。
但是真心悔改的人拒绝一切的自我称义和自我伪装。因为他们经历了圣灵的更新,发现他们从前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罪,都根源于可怕的空虚、极度的沮丧和深深的绝望。如今,他们不再靠自己的行为,而是转离自己的罪行,相信基督已经做成一切。这才是悔改的实质。就如以先知赛亚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心灵刺痛,大声呼喊说:“祸哉!我灭亡了!”(赛6:5)
2、苦修关注的是自己的所见所感。
苦修的生命以人的情绪和感受为中心,而悔改的生命则是以上帝为中心。如果去比较马克·吐温在他的《马克·吐温自传》中提到的生活与前文提到的以赛亚的经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自传中,马克·吐温回顾了他在青年时代因为发生在汉尼拔镇的一次次悲剧而受到了强烈刺激。他将自己的反应称之为“悔改”。他写道:
在那些可怕的夜晚、绝望的夜晚、充满死亡痛苦的夜晚,每次悲剧发生,我都意识到是一个警告,并且为之悔改了;我悔改、乞求;像懦夫一样恳求,又像狗一般乞讨。[2]
这些悔改——实际上是世俗的懊悔——让年轻的马克·吐温承受了沉重的负担。他的夜晚在恐惧中度过,尤其是一个名叫斯马的男子在午后的汉尼拔大街上被杀死之后。他回忆道:“不知哪个很有想法的白痴,把一本巨大的圣经摊开放在这个不信宗教的老人胸膛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可怕的场景时常折磨着马克·吐温。他经常梦见“在那本书挤压下挣扎着喘着粗气”[3]的那个人不是斯马,而是他自己。
乍看之下,马克·吐温似乎是在向上帝悔改,他也确实对自己的道德败坏十分敏感。然而,他的自我反省在本质上也只是反省自己。因为他只是为自己懊悔,而不是为自己犯罪得罪了圣洁慈爱的上帝而懊悔。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他承认自身的堕落充其量只是自怜,而这种自怜又为他后来的作品《神秘的陌生人》(Mysterious Stranger)奠定了无神论基础。[4]
事实上,他的认罪悔改中包含了对上帝的谴责。上帝有什么权利把圣经这么有分量的书压在一个罪人的胸膛上呢?毕竟,是上帝把人造成这个样子的。人类已经尽力做了他能做的,你还要期待什么呢?这实际上等于是问:“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为什么上帝没有做到祂该做的?”自然而然,以苦修悔改的人会认为上帝欠他们的债。他们活在自怜中,又几乎不可撼动地坚信,如果他们有什么需要原谅的,那必定是原谅上帝使他们变成这般堕落的罪人。而他们这么做,就是抛弃永恒的生命,故意将上帝拒之门外。
能够摆脱有害的普罗米修斯主义,并能像以赛亚这样悔改的罪人,是何等喜乐啊!我们已经从以赛亚书6章中知道,悔改的实质来自“无所作为”。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原因就是:以赛亚看见了上帝!让我再重复一遍:以赛亚看见了上帝,这才是医治罪人的完美处方。罪人嘴上说他们恨恶自己的罪,但事实上,他们珍爱每一个细微的罪,甚至能在罪咎感带来的痛苦中找到邪恶的快乐。
因此,请听以赛亚简短而有力的告白:“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6:5)以赛亚并没有感到喜忧参半,因为他的眼睛已经看到了大君王,他彻底“灭亡了”,彻底“失丧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死了”。因此,认识上帝带来了对自我的全新认识,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从外部闯入的力量。以赛亚亲眼目睹了上帝至高的荣耀后,他降服下来,意识到自己嘴唇不洁的罪。侍立的撒拉弗用赞美的声音震撼了整个圣殿:“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祂的荣光充满全地!”(赛6:3)
在此之前,以赛亚的嘴唇只是机械地赞美上帝,他的感谢仅仅是说话。他的话直达天上,可他的心思意念却还在下面。天上齐颂大君王的圣洁,全地彰显祂的智慧、能力、永恒、公义和慈爱的荣耀。但以赛亚却没有称颂主的伟大存在和祂的奇妙作为,因为他的罪在抵挡主的荣耀。因此,以赛亚是犯罪并亏缺上帝荣耀的人(罗3:23)。他也许还毁谤人,用嘴唇说过虚浮的话。但最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刚硬和不信,不把创造主当作上帝来荣耀祂,也不感谢祂(罗1:21-23)。
人类极为骄傲,也因此十分自怜。自怜使人谴责上帝管理不善。但是,一次与永生上帝的真实相遇,就会在真理的视角中看到自义是何等污秽。你无法与圣洁的上帝争辩,你只能降服于祂。
3、苦修会使罪人软弱无力,内心被禁锢。
以赛亚书中的悔改与世俗的懊悔不同,它深入人心,直达人生命的源头(亚12:10-14)。悔改的人知道,在他们的祷告中甚至也会藏着各样的谎言。但真正的悔改不会使他们背负沉重的罪恶感而软弱无力,因为对上帝的事勇敢并饱含热忱才是真正悔改的标志。因此,当以赛亚被恩典的圣火触摸后,他便满有信心地站在永生的上帝面前,欣然接受艰巨的宣教使命。他呼喊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
同样,当彼得撒网捕到许多的鱼,随即被呼召成为门徒时,他悔改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但是他不必害怕,因为真正谦卑下来意识到自己罪恶和软弱的时候,正是开始担当使命的最佳时候。主会靠近他们,温和地握住他们的手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5:10)
但是为什么苦修会令人异常沮丧呢?原因很简单。苦修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它建立在自我信赖的基础上。但真正悔改的生命全然信靠基督,并相信基督是上帝与人之间独一全备的中保。在人靠自我努力失败的地方,基督从未失败。正如某位牧师所说,你不能只要一元硬币的一面,而不要另一面。同样,你也不能离开信心而寻求悔改,或者离开悔改而寻求信心。所以,宣讲向上帝的悔改,决不能不讲对基督的信心。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陷阱,基督徒必须要避免。尊重清教徒传统的基督徒尤其容易陷入其中,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强烈地感到传讲悔改和上帝律法的必要性。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魔鬼非常狡猾,特别容易在这一点上给人造成混淆。传道人和听众都可能只强调认罪,而忽略投靠基督。要得到救赎必须认罪,但是认罪本身并不是救赎。我们宣讲律法,使人们认识上帝对罪恶的愤怒,但是对律法的回应并不能拯救人。
让我解释一下。圣经中大篇幅的劝勉和呼吁并不是让人干渴,使人确信自己有罪。相反,它命令罪人悔改,到基督这里来喝(约7:37;赛55:1-2)。圣经没有说得救的方法是让人自己承担罪的重担,相反,主发出邀请:“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认识到自己有罪并不等于悔改。若不能转向基督,任何形式的认罪都毫无价值。律法及其功用从来都不是救赎。相信基督,到基督这里来喝,才能得蒙祂的拯救。得救就是通过信心与主基督联合,绝无其他。这并不意味着律法没有把人带到基督面前的功用。例如,耶稣揭露了那个撒玛利亚妇人具体的罪,她干犯了第七条诫命(约4:16-18;出20:14),但是耶稣并没有通过让她思想自己的罪,敦促她进入救恩。相反,耶稣向这位妇人指明,祂自己正是生命之水。毕竟,使一个罪人解渴的最好方法,就是带给他从天上而来的清爽、干净、新鲜的活水。
无论是对教会信徒,还是在黑暗中想寻求基督的人,生命所需要的一切就是活水。如果我们的全部目标就是认识到自己有罪,如果我们的不义完全暴露,却没有在基督里的信心,那么我们将一直悬于苦修的状态,并且会回到宗教改革之前的悲惨光景中。这样,救恩就等于建立在人类自我修复的努力上,因而变得极其不稳固。
这种状态下的罪人无法知道上帝是否爱他,也无法知道上帝是否会接纳他。无论心理上,还是道德上,一切都是黑暗无助的。当一个人的罪被暴露出来,却得不着上帝的应许时,会越发显明他在基督以外,他的生命状况会变得越来越黑暗,越来越扭曲。在这种方式下,痛苦的良心永远不可能寻得安息。
然而,感谢上帝,祂没有用这种冷酷的方式拯救我们!相反,用约翰·牛顿(John Newton)的话说,救恩是“昂贵的,却是白白得着的”。上帝付上了一切,但罪人不需要赚取,就可以白白得着灵里的健康和平安。
带着信心的悔改,意味着罪人离开黑暗,进入上帝光明的国度;脱去远离上帝的无知昏昧,进入心志健全的全新生命。这个人“醒悟过来”(路15:17),不再是徘徊在深渊边缘被罪恶缠身的奴隶,认罪之心生出的悲伤与愿意投靠的信心结合在一起,将他带回上帝面前。浪子返回时,看到自己里面其实一无所有,他便抛弃了试图像造物主那样做事的幻想。从前看为理所当然的事,现在却觉得疯狂至极。那种无理反叛的错乱,用魏司坚(Geerhardus Vos)的话说,就是“精神和意识都脱离了以上帝为中心”[5]的状态。
现在我们却可以喜极而泣,重新回到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凭着信心,我们看到天父的家中有一切的丰盛,可以满足自己最深切的需要——饶恕、洁净、永生、智慧、仁爱、喜乐、和平。丰富无尽!
4、苦修寻找的是人类祭司,而不是基督。
律法主义者充其量只是假装藉着基督来到上帝面前,所以他们无法走出自我绝望的境地。他们为自己感到深深遗憾,又出于自怜去寻找安慰者,为了让内心里面自我信赖的模式继续得着安慰和鼓励。这样的安慰者,通常是那些备受尊敬的宗教领袖,他们受人期许做基督的工作,成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保。虔诚的宗教领袖常常愿意与仰慕他们天赋和恩赐的人在一起,公然接受这些可怜的百姓将自己奉为祭司。在接受这一角色中,宗教领袖损害了自己,也损害了试图去投靠他的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领袖也是罪人,他们也会喜爱人的荣耀和称赞胜于其他。
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牧师和会众关系的问题,而是比这更为广泛和深刻。某些在见证基督方面极有能力和果效的工人有时也会发现,其他人会不自觉地寻求他们来担当唯有基督才能做的事。所以,牧师们务要警醒,不要让自己成为众多有需要之人的祭司。做青年事工的领袖也务必谨慎,不要让自己成为一群年轻人的祭司。传道人必须和信徒一起追随基督。
很多时候,这样的问题是在无意识中造成的,所以才更加危险。我们不是要人作我们的门徒,而是要让他们成为主的门徒。因此,信徒的悔改必须要放弃对我们这种空器皿的信任,而要单单转向基督,去基督那里饮用活水(约7:37-38)。牧师和基督徒工人不要轻忽这个问题,不要将之当作无关紧要的事。实际上,这是关乎灵魂生死的大事。今天的人很容易会将神职人员、牧师、拉比、精神病医生、老师、父母、虔诚的朋友代替基督。有时,一个具体的祭司失败时,他们会转向一些抽象的对象(例如“年轻”)来充当他们的祭司。面向未来时,他们会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下一代会建立起更美好的明天。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和教会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寻求祭司的需要已经大大强化。现代教育和心理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把人类的自我放在显微镜下,使现代人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真实感。我看到很多学生对自我意识非常敏感,让我觉得他们几乎就像只有神经末梢、没有皮肤的人一样。他们正迫切地寻求如何能从自我负重和找到人生目标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处在属灵领袖的位置,请不要把这些寻求者带到你自己这里,而是要带领他们去寻求基督。但你要使他们沐浴在你的祷告和爱中,你要敞开你的家门迎接他们,敞开你的心接纳他们。你自己一定要明白,并要在谦卑的爱心里大声宣告:他们绝对不会在你那里得到救赎。你接触的年轻人是否正在为性犯罪而苦修,而且越是苦修就越缺乏属灵的力量?那个沉溺于毒品的女孩像断了发条的手表一样运转,是否有人帮助她上紧发条?你认识的那个“基督徒”真认识主、相信主吗,他是否结出满有确据的果子?
好吧,告诉他们事实。你与他们一样,也是罪人,唯有在基督那里才能获得恩典。为了强调这一点,我们在家中不止一次地拉着年轻人的手,让他们独自进入一个房间,里面除了一本圣经,还贴着一条告示:“不要以我为祭司,独自去基督那里。”你要用你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你如何与罪争战,如何在诚实的省察和祷告中打破自己的骄傲,如何经历到上帝儿子的代赎牺牲,并从上帝那里体验到罪得赦免的喜乐。
诗篇32篇是一篇欢乐的诗,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它的开头是“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32:1),结尾是“你们义人应当靠耶和华欢喜快乐,你们心里正直的人都当欢呼”(诗32:11)。他们在欢呼什么?就是这个:上帝为大卫成就了一件令人惊奇的美事,通过代赎的献祭,上帝白白地赦免了大卫全部的罪,不再记念他的任何过犯。基督的义归算给大卫,并不是按照大卫的行为(罗4:6-8),仅仅是藉着他的信心。
然而,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大卫从前行事像“无知的骡马”(诗32:9),也就是说,他表现得负隅顽抗,如同自己是没有犯罪的人,也不需要认罪悔改。当他定意不肯悔改时,心里异常痛苦:“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诗32:3)但当他来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并接受上帝恩典中的赦免时,他的喜乐又回来了:“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恶。”(诗32:5)
所有这些,都教导我们不需要再怀着一颗衰败的良心生活。因为上帝已经命定并差遣一位中保,就是主耶稣,祂已经承担了我们的罪,所以只管来到祂面前。这位大祭司自己全然无罪,并凭着自己为悔改的罪人代求。祂要我们做的,就是脱去一切的自欺和自义,存着诚实无伪的信心,相信祂担当了我们全部的罪。
什么是真正的悔改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从圣经中看到,罪人必须悔改,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灵性死亡的状态,得以亲近上帝。我们也已经强调,上帝并没有呼召我们为自己辩护,乃是让我们谦卑地来到祂的施恩宝座前,若不得祂的怜恤,就不肯离开。
1、被高举的基督是我们悔改的动力。
至此,我们还未给出转离罪恶,服事上帝最强有力的理由。也许有人以为这没有多大必要,但圣经却在这方面多有强调。真正能改变人心和生命方向的动力,是为我们受死复活的那位救主如今已作王掌权。
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凡是涉及悔改的伟大篇章,无不是以主耶稣基督的升天为基础。路加记载的大使命中,复活的主说:“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祂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直传到万邦。”(路24:46-47)保罗在警告雅典人时,说他们必须悔改,因为复活的基督将审判世界(徒17:30-31)。保罗在向亚基帕王说明他的事工时,说他“先在大马士革,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上帝,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26:20)。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复活的主时,主将传悔改之道的使命委派给了他(徒26:12-18)。
路加还解释了在五旬节那天,是什么让心地刚硬的犹太人承认自己的过犯。彼得先是责备他们“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徒2:23),又继续说:“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徒2:36)当以色列人发现他们所杀害的耶稣被上帝高举时,他们罪的严重性便昭然若揭了。圣灵在五旬节如火焰般的浇灌,使众人听到彼得的这番话时,便觉得扎心。面对上帝已将基督从死里复活,并立祂为万主之主,他们的罪就越发显出无比的真实和丑陋。他们杀了那“生命的主”(徒3:15)!因此,“他们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2:37)
然而,这位拥有至高主权的基督,不仅呼召不信的人悔改,即使是相信祂的基督徒犯了罪,祂也绝不忽视。因为无论在哪里发现罪,罪都是罪,而且在基督徒身上发现则更糟。因此,祂特别关注在上帝家中缺乏爱心、自满和容易跌倒的人。例如,祂会直言不讳地对那些虽持守正统信仰,却已经失去爱心的以弗所人说:“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启2:5)
耶稣的形像并不是当代宗教艺术所描绘的那种有些阴柔、留着长发的男人。命令我们悔改的不是别人,而是既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既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的那一位。在启示录中,祂既是人子,又是亘古常在的至高者。请看以下对这位至高者的描述:
我转过身来,要看是谁发声与我说话;既转过来,就看见七个金灯台,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祂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脚好像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祂右手拿着七星,从祂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启1:12-16)
在这样一位主面前,谁能为自己辩解?使徒约翰仆倒“在祂脚前,像死了一样”,若非耶稣用右手慈爱地抚慰他,他便得不着平安(启1:17)。从这里我们知道,耶稣是至高全能的主,祂能鉴察我们的肺腑心肠。在这样一位至高之主面前,自我辩解是愚蠢的,但在圣灵的帮助下,自我省察则十分必要。
2、在持续的悔改中治死肉体。
在主面前自省时,我们必须对付两种罪。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将其中一种称为“枝节的罪”,另一种称为“根源的罪”。枝节的罪很快就会被其他人发现,尤其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它们虽被称作枝节的罪,并非因为它们是小罪,而是因为枝节比根源更容易被人觉察,而且枝节也是从隐藏的根源中生长出来的。
以懒惰为例,虽很少有人会提及,但懒惰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最普遍和最明目张胆的罪行之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代人涌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不喜欢工作,并或多或少以之为傲。一种类似“道德放任”的瘟疫在这个时代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在不安中频繁地换工作,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厌恶持久不变的工作。甚至在这些人当中,还有许多自称基督徒的人,他们声称自己的随波逐流是顺从圣灵,但实际上只是空想而不切实际的冲动。
我们务必要明确,在圣经的教导中,工作是上帝创造人类时即命定的。起初,创造主使工作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1:28-30,2:15)。但自从人类犯罪堕落以来,工作便处于上帝的咒诅之下,人们不再了解其全部的意义(创3:17-19)。然而,藉着基督的复活得胜,祂被立为新创造的主。现在这位复活的主,要求所有新造之人活出全新的生命。这意味着基督徒要停止偷窃、抢夺,并要亲手作工,帮补那缺少的人(弗4:17-28,特别是28节)。
由于人的罪,追求承担上帝赋予的工作,已经被替换为追求享受工作之余的快乐。在他们的字典里,天职(Vocation)的地位已经被度假(Vacation)取代。所以,摆脱工作、寻求安逸成了人们心中隐藏的动力。在今天人们频繁更换工作的背后,是属世的骄傲。在这样的骄傲之中,又掺杂着对工作的恐惧。懒惰的人在这种恐惧中消磨自己的精力,最终连伸出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然而,在这种复杂的罪性中,我们的不信不断滋长,致使我们悖逆上帝。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位年轻女子身上看得真真切切。当这位女子刚被带到我们家时,身体虚弱、情绪低落。有人告诉我们,她面临严重的情绪问题,随时可能死亡。我们该怎么办?很明显,她只是因为病了,才同意跟我们住在一起。不过,她坚信自己的生活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因为她觉得,自己毕竟是一个虔诚的正统信徒,已经“接受”基督。
当她恢复了一些体力之后,我们为她拟定了一份家庭责任计划,让她承担一些轻便的家务。但她并没有完成任务。只要事情稍微显得单调枯燥,她就带有憎恨的情绪。工作使她厌恶,我们也很绝望,只能来到上帝面前,继续学习如何真正地爱她。我们对她说:“即使你不喜欢,也必须起床,开始工作,因为这是基督的命令。”可是我们就像在推石头。她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表面上看她愿意承担责任,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她拒绝一切超出她意愿的工作。
当我们省察自己里面类似的罪,并为之悔改时,基督的爱以特别的大能进入我们里面。我们开始理解,并愿意饶恕和接纳她。原来,她里面所有的一切,在我们里面也都存在。只不过不同的是,她没有经历过凭着信心悔改所带来的喜乐和力量。
最后,经历了剧烈的争战后,她悔改归主。她遇见了主基督,也明白了主所喜悦的生活样式。此后,她不再抗拒门徒训练,开始活出全新的生命。但在这之前,主必须亲自拆毁人的悖逆和骄傲,显明人里面的罪和不信。否则,人会一直在相信自己“永蒙保守”,而不是相信基督的救赎。
现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也不需要住在我们家里。但她若有余力,还会乐意过来帮忙做家务。她用全新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信仰,每天都被上帝的爱充满,我和我的妻子都因这个满有活力的基督徒而备受激励。这并不是说这个年轻的女子已经成长为一名超级基督徒,而是这种转变如此之大,甚至从这个新人身上都找不到旧人的影子。
这种转变也表明,我们务必要传悔改的道,将主权完全交给至高的主。罪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罪行,它是一个整体。基督是完全的救主,能将我们从罪的权势中赎买出来,带领我们脱离今世的风俗和撒但的权势。感谢上帝,祂已经立耶稣为主、为基督了!否则,罪的权势将永远奴役我们,直到我们亲尝死亡这工价(罗6:23)。但是上帝命令我们悔改,因为悔改是我们的责任。上帝不会要求我们付上过于我们当付的悔改。悔改是上帝主权下的恩赐(徒11:16-18;耶17:14;哀5:21),也是一个人经历属天的更新和恩典后的正常反应。B. B. 华菲德(B. B. Warfield)巧妙地总结了一下:
人得以悔改、归正、转向上帝,是出自上帝赐予人的重生和更新。这种转变是生命的转变,是心思意念的彻底革新……这是鉴察人心肺腑之上帝的新创造,从圣灵重生的工作开始……使我们成为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6]
弟兄姐妹们,我们当备受鼓舞。耶稣基督呼召我们悔改,并不是仅仅给我们提出一个好建议。祂是说:“如果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悔改。”祂不是命令我们去改造从亚当而来的人性,而是说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西3:5)。将我们的老我治死并不容易,从圣经得知,它不会在我们归信的那一刻全部发生。
但令人欣慰的是,并非只有少数特别的人才能做到在持续的悔改中治死肉体。新约圣经在使用悔改这个词时,更多是指向信靠基督,在基督的死、埋葬和复活上与祂联合(罗6:1-11;西2:9-12,3:1-4)。因此,在基督里,就拥有了治死肉体与邪情私欲的能力(西3:5),弃绝恼恨、毁谤、撒谎等恶习的能力(西3:8-9);在基督里,就当存仁爱、恩慈、温柔、忍耐的心,好显明我们是上帝的选民(西3:12-17)。
基督徒总是容易以各种方式偏离圣经。有些人说只要承认人是有罪的即可,无需具体对付个别的罪。另有些人则把认罪当作庄严的礼拜仪式,认为只要在崇拜中笼统地承认有罪即可。我很少看到在这种状况下的人会经历根本性转变。这样只会治死人的良心,而不是肉体。
3、依照上帝的意思忧愁。
最令我最担心的是那些已经离真正悔改相去甚远的基督徒,他们甚至拒绝承认悔改包含为罪痛悔。例如,刘易斯·斯佩里·查弗(Lewis Sperry Chafer)认为,“悔改”(metanoia)一词不应该包含任何对罪的悲痛。他说:“悔改的意思就是心思意念的转变。人们把悲伤与痛悔掺杂到悔改中,这是由于社会学领域的混乱导致的。”[7]可以肯定的是,查弗说对了一半,悔改这个词的主要含义确实是改变心思意念。他避免将悔改和苦修混为一谈,这一点值得赞扬。但是,为罪忧伤痛悔并不是苦修,如果是这样的话,上帝就不会告诉我们祂看重罪人忧伤痛悔的心了(诗34:18,51:17)。
关键是在你心中的是哪种忧伤。有世俗的忧伤,也有依着上帝的意思忧伤。“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但“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林后7:10)。雅各书更直接地告诉读者:“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雅4:9)先知约珥关注圣灵降临的异象,他提醒人们要“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上帝(珥2:12)。先知撒迦利亚清楚地表明,圣灵的浇灌将引导罪人看到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最终迎来圣灵的时代,那时将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人们要为自己的罪大大悲哀(亚12:10-14)。
约翰·柯奎霍(John Colquhoun)用古朴而生动的语言总结了这种差异:
合乎圣经的悔改,是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这是一种带有鲜活力量的忧伤,可以刺入人的灵魂。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使人失去承担责任的行动力;但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人就得着灵里的力量。前者出于受奴役的恐惧,使人胆战心惊、生命僵化,因此缺乏动力;后者出于信心和爱,使人心灵温暖、充满热情,因此满有活力。[8]
一个人若遇见基督以大能的荣耀显现,就不可能拒绝承认自己的罪,也不可能不为自己的罪忧伤痛悔。这是约伯、大卫、以赛亚、彼得及其五旬节讲道时听众的共同经历。对上帝坦诚自己的内心一定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命喜乐。因此,法利赛人西门好像没什么可悔改的,但那个妓女却在耶稣脚前哭泣,并为她许多的罪恶深感悲痛。耶稣对这个悔改的妓女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路7:50)
所以,请不要剥夺人“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如果你剥夺他们的忧愁,你就是在剥夺他们从上帝而来的喜乐,那是一颗悔改之心结出的果子。
[1] 本文选自约翰·米勒(C. John Miller)的《悔改》的第2-3章。约翰·米勒,《悔改》,寇正华译(香港:经典传承出版社,2021)。本刊转载时略有编辑。承蒙经典传承出版社授权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Mark Twain, The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 Charles Neider, ed.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1959),42.
[3] Mark Twain, The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41.
[4] 《神秘的陌生人》(The Mysterious Stranger)是马克·吐温(Mark Twain)最后一本短篇著作。在作品的结尾,他将一切不能理解的矛盾解释为一场梦:“没有上帝,没有宇宙,没有人类的种族,没有地球上的生活,没有天堂,没有地狱。这所说的一切都是梦——一个荒诞不经的愚蠢的梦。除了你之外,没有什么是存在的。而你只是一个思想——一个漂泊流浪的思想,一个无用的思想,一个无家可归的思想,绝望地游荡在虚无的永恒当中!” ——编者注
[5] Geerhardus Vos, The Kingdom of God and the Church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1),92.
[6] B.B. Warfield,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Studies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1952),363.
[7] Lewis Sperry Chafer,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3 (Dallas: Dallas Seminary Press, 1948),372.
[8] John Colquhoun, Repentance (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65),32.
作者简介:
约翰·米勒(C. John Miller,1928-1996):牧师、宣教士,宾夕法尼亚州新生命长老会牧师,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实践神学教授。曾创立美国世界丰收布道团和新生命长老会教会网络。米勒较为人知的著作是《外展型教会》、《悔改》、《无能者的大能福音》(Powerful Evangelism for the Powerless),以及他去世后出版的书信集《仆人领袖之心》(The Heart of A Servant L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