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 历史回顾 宣教士灵修 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灵修日引 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灵修日引(6)

曹雅直夫妇温州宣教灵修日引(6)

文/亦文

 

我们的主超乎万神之上。(诗135:5)

Our Lord is above all gods. (Psalms 135:5)

 

宣教历史

 

曹雅直在老家截肢后,就改行教书。到了温州,他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一个男校,取名“仁爱义塾”。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好几个男生都悔改信主了,帮着他一起教书育人、传道售经。其中一个叫粱士元的少年,十二岁受洗,第二年便被派到平阳做传道人的助手。他如同当年的提摩太,少年老成,言辞中带着智慧和仁慈。1874年的某一天,他在庙里看到一位刚给所有神佛上完香的老人,便与他寒暄:“老爷爷,你何苦拜这些偶像呢?你看,这个像的手指断了,那个像的胡子让老鼠啃了。老鼠为什么不来啃您的胡子呢,因为您是大活人哪,何必去拜这些泥塑木雕的东西呢?”老人长叹一声:“那我怎么办呢?”士元借着话题,和他分享耶稣基督的救恩之道。老人大感兴趣,竟带着老伴,一起到礼拜堂听道,在有生之年接受了真道。

 

男校的事工越是激励人心,曹明道便越觉得需要建立一个女校。起因是1872年,宣教站已经受洗的厨子娶了一个不信主的老婆。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坚持信徒只能“在主内嫁娶”的原则,等于是禁止婚姻,因为教会中根本没有姐妹。很快,这名厨子灵命衰退,两年后不得不被辞退。夫妇两人反复祷告思量之后,决定成立“育德女学”,免费入学,提供食宿,条件是不得裹脚,并由校方安排婚配[1]。最初只有教会里一个老太太把孙女送进来。女校住读的好处慢慢显明之后,也只收到四名女童。最初十年,几乎看不到属灵的果子,曹明道常常在一天的劳苦之后,回到房间潸然泪下:“难道这些孩子永远不能得救吗?”直到1884年的一天上午,一个大女孩突然从针线活里抬起头来问:“师母,我要是现在归向耶稣,你说祂会救我吗?”在她的带头之下,女孩子们纷纷开口认罪悔改、痛哭失声,当天便有三人信主。三周后,又有三个女孩得救,大家一起为一名已经毕业离校的学姐代祷,最终这名学姐也在出嫁前受洗了。从此以后,福音便在这个女校里开始了周期性的复兴。办校22年中,先后有19人得救,不少人结婚生子后仍定期带领姐妹会或主日学,师生们仍然为离校时尚未归主的人代祷。[2]

 

经文默想

 

诗篇135篇是一首集句诗,每一节经文都在圣经别处出现过,主要由诗篇115篇和134篇组成,其中描绘偶像无能的15-18节便来自于115篇4-8节对偶像的描述。但更突出的是,“赞美/称颂耶和华”的字句出现了八次。而第5节则列出了赞美/称颂的主要原因:因为耶和华为大,且超乎万神。在基督教王国诵读这句经文时,会众多半侧重上半句“耶和华本为大”的真理;只有到了偶像林立、神佛满天的亚洲,宣教工人才会留心下半句“主超乎万神之上”的宣称。这并非说,当地人所拜的神是真实的神,或是灵界确实有大大小小、各司其职的诸神,而是说,三一真神的美善、真实和大能,彰显出了众多假神和偶像的虚妄与无能,正如“仁爱义塾”的粱士元向平阳的老爷爷所阐明的一样。换言之,“我们的主超乎万神之上”,其实是表明,除了我们的主,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而同样的真理,最终也被育德女学的女生们所笃信和传颂。

 

今日应用

 

拓荒植堂的过程总是充满试探和失望,流泪撒种的人未必是欢呼收割者。曹雅直夫妇在温州的前十年(1867–1877)只建立了一个二十来人的小教会,但是他们返英述职的18个月中,却有37人受洗归主。神可以使万事效力,也设定撒种与收割的时间表。在异国兼异教的环境中,向服在偶像权柄之下数千年的人群传福音,无异于“虎口夺食”,不仅需要耐心和信心,也需要智慧与勇气。宣教工人若非常常从圣言与圣灵汲取力量,在困境中仍恒切操练颂赞与祷告,势必常常堕入灰心失望的地步。在你服事的过程中,可以数算哪些恩典?又有哪些需要继续恒切祷告交托的?你和你的同工及支持者们,能否甘心接受撒种十年却没有眼见之果效的现状?同时仍在信心中盼望在神所定的日子,必有后来之人欢呼收割的远景?在被自称为“神”的偶像围攻环伺的困境中,你是否仍能开口颂赞“耶和华本为大,超乎万神之上”?

 

代祷事项

 

  1. 今天,有许多汉族宣教士在藏民、穆斯林中间服事,这些群体也常被称为福音的硬土。为这些宣教士祷告,愿主赐给他们智慧与能力,以及合宜的切入点传扬福音;也愿主亲自在这些群体中动工,让更多藏民或穆斯林归向基督。

 

  1. 为历世历代的普世宣教而感恩。从地域来看,似乎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宣教处女地了。但另一方面,这似乎也意味着今天依然未归信的“未得之民”,是福音的顽拒群体。愿主在这些“未得之民”中动工,开他们“信道的门”,开他们“信道的心”。

 

[1] 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社会风俗,女子没有权利,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是普遍现象,为防止女校学生过早结婚或被强行许配给非信徒,学校提出婚姻由学校作主的策略。——编者注

[2] 曹明道,<第五章:远行平阳拓荒;办女子学校,废裹脚陋习>,于《二十六年》,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