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8年09月号(总第73期) 门训与栽培

门训与栽培

文/蒂姆•切斯特(Tim Chester)  史蒂夫•廷米斯(Steve Timmis)

译/述宁    校/甘林

 

耶稣开始事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宣告神的国降临(可1:14-15)。祂的第二个行动,就是呼召人跟从祂(可1:16-20)。第一个行动与一个全新秩序的到来有关,而不是对现有秩序进行修修补补。第二个行动证明了这新秩序的实在。耶稣邀请四位渔夫来跟从祂,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以此主动开启了一个新世代。在当时,拉比们进行门训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当时的学生们往往是自己追寻拉比,而耶稣却发出命令主动呼召门徒。这是耶稣作为王呼召人跟从祂。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耶稣的门徒,因为在神的国里,只有耶稣才有门徒。只要我们认识到,我们正在描述的门训,是君王耶稣的门徒彼此帮助,让大家都成为君王耶稣更好的门徒的过程,那么谈论基督徒彼此进行门训,就是正当的。

 

在论述传福音的章节中,我们论证说,福音话语(gospel word)和福音共同体(gospel community)都是传福音过程的核心内容。门训也是如此。福音话语和福音共同体,是向罪人传福音的途径,也是耶稣对罪人进行门训的途径。作为基督徒,我们继续彼此“传福音”,因为我们继续通过福音信息彼此劝勉和互相鼓励。赋予人生命的好消息是改变人的好消息,而为罪人将福音真理具象化(incarnate)的共同体,也是为圣徒将福音真理具象化的共同体。

 

耶稣确实把宣教使命定义为一个门训过程。在大使命中,他确立了普世门训的必要性和途径:“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万民接受门训的途径,就是洗礼和教训。

 

为人施洗,使人进入福音共同体

 

洗礼是一种入门(initiation)的举动,是进来的途径。这是一种戏剧化的行为,讲述了一个故事。它讲的是向着旧的生活方式、旧的价值观、旧的共同体和先前的身份死。它还谈到复活,得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共同体,以及一种革命性的身份。洗礼是一种群体行动,不是孤立的事件。我们通过洗礼体验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共同且彼此分享的生命。通过成为神子民的一份子,我们成了门徒。洗礼标志着我们出生进入神的家庭。这是我被塑造成为门徒的前提。当我们看到在使徒行传中第一批门徒如何担负大使命的时候,大使命的内涵就变得显而易见。我们发现,这意味着建立教会。当门徒响应见证耶稣的这条命令,他们就在安提阿(11:26)、特庇、路司得、以哥念(14:1-26)、腓立比(16:11-40)、帖撒罗尼迦(17:1-9)、哥林多(18:1-11)和以弗所(19:1-10)建立教会。

 

正是在神的家中,我能关心和被关心,爱和被爱,饶恕和被饶恕,责备和被责备,鼓励和被鼓励——对于成为复活的主耶稣的门徒这任务而言,这一切都至关重要。然而,教会常常并不是使人作门徒的地方,而更多是成为与相对陌生的人打招呼的场合。经验告诉我们,这当中也有一种反比关系在起作用:群组越大,人与人的关系就越不可避免地变得肤浅。与其让教会增长,以致不再能维持有意义的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家人关系,不如采取另一种(也许是必要的)策略,就是通过植堂建立新的教会会众。

 

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说:“生活在一个小共同体(community)里的人,是活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原因很明显:在一个大的共同体里,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同伴;在一个小的共同体里,别人为我们选择同伴。”某人对共同体有一个深刻的定义——它是你和最不想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人生活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杨腓力(Philip Yancey)说:“我们经常让自己身边围绕着我们最想与之共处的人,从而形成一个俱乐部或小集团,而不是一个共同体。任何人都可以组成一个俱乐部;但要组成一个共同体,就需要恩典、共同的愿景和勤奋努力。”我们还可以补充说,这需要一个只有神自己才能做成的神迹。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共同体当中,人被改变成为门徒。要成为一个发光的共同体,让基督的光从中发出,我们就需要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刻意而为——爱不可爱的人、饶恕不可饶恕的人、拥抱令人厌恶的人、包容古怪的人、接纳乖僻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处境当中,罪人转变为愿意遵守君王耶稣所有吩咐的门徒。

 

教导人福音话语

 

人不会将婴儿生在家里,然后就撇下不管了。正常的家庭都会养育婴孩,并培养他们长大成人。尽管人们沸沸扬扬地讨论同侪压力和媒体影响,但对孩子起主要影响的却是家庭。家庭是儿童学习价值观的场所。但是,这种学习大部分并不是在“坐下来听母亲或父亲四十五分钟教导”的正式场合当中进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学习是在即时发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比如外出遛狗或洗车时的聊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回应当中有人把事情搞砸了、出现不当行为或作出错误判断的事件——而所有这些行动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心里正在发生的事情。

 

太多的时候,人们把以话语为中心与以讲道为中心等同起来。人们认定在基督教的实践当中,神的话语和讲道是同义词,神的话语具有中心地位,以此论证讲道应具有中心地位。人们想当然地认定,只能通过讲道来教导神的话语。或者人们认定,讲道以外都是混乱或者相对主义,圣灵赐下的教师不可能在当中有一席之地,仿佛圣灵赐下的教师只能通过四十五分钟的独白发挥他们的恩赐。

 

但我们的关注不是要拒绝讲道。独白的讲话仍旧具有一种地位,是能够也应该以此教导圣经的一种方式。它与其他方法(如对话和讨论)共存并互相补充。以话语为中心并不亚于以讲道为中心。我们的论点是,以话语为中心,远远不只是以讲道为中心。[2]

 

事实是,没有多少来源于新约圣经的证据表明,讲道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样子。耶稣主要通过对话、说话和讲故事进行教导。祂偶尔会在犹太会堂里教导人,但更多时候祂在家里、路上和户外教导人。所谓的山上讲道,即“登山宝训”,很有可能是对整整一天教导的总结,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线索,了解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性质的互动。使徒行传中的讲道大部分都是没有预先准备的辩护性演讲。它们不是周日早上在讲台上讲的,而是在法庭上或在一群暴徒面前传讲的。当保罗在周日对基督徒宣讲时(当时犹推古睡着了!),用来描述他教导的希腊文单词,是我们英语单词“对话”的词根(徒20:7)。通常被翻译成“讲道”的词,意思是对不信的人传扬福音。它涵盖所有的口头交流,包括讨论、对话或辩论。它实际上传达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福音”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讲台上的四十五分钟独白。历史上,独白形式的布道出现在君士坦丁“归信”之后,而帝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导致了大量挂名基督徒进入教会。结果,一群真正跟从基督的人不再可能与一位圣经老师一道讨论神的话语。

 

耶稣通过对话和问答进行教导,这应不足为奇。IBM公司和英国邮政局的研究表明,仅通过听来学习的人,在三个月之后仅保留了当时学到知识的10%。而通过听、演示以及体验学习的人,则保留了65%的知识。这意味着,在一次讲道中,唯一一个经历了良好学习过程的人就是讲道人!

 

开展神话语事工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只局限于周日早上的四十五分钟。它可以通过小组查经展开,它也发生在两个人见面一起阅读圣经的时候,或是人通过神话语接受指导的时候。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多数的品格塑造和门徒训练都是在非正式和临时对话过程中发生。这种话语事工要求投入关系、时间和在福音方面的关注(gospel intentionality)。

 

但以话语为中心,不仅仅是如何教导和门训信徒。它还意味着用神的话治理教会生活。这意味着每一个正式和非正式的决定,都要通过明确参照神的话语加以审视。我们问,反复问,我们面对的问题和难题,神的话语有何教导。

 

雅各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我们不仅要听道,我们还必须将它付诸实践。教会里到处都是喜欢听讲道的人。但讲道在神眼里并不算什么。我们根据教会是否有良好的教导评估教会。但雅各说,伟大的教训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践行神的道。有价值的,是让人生命得到改变的教导。[3]我们绝不能仅仅追求好的教导本身。我们的目标必须是良好的学习和良好的实践。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评估我们在以神话语为中心方面做得如何。

 

以神话语为中心,这意味着神的话语优先于传统和先例。许多声称以神话语为中心的教会,在实践方面却是以传统为中心。我不时会问人,过去几年他们是如何改变观点的。如果人不知道如何作答,这就很能说明问题。除非有人在很久以前就对圣经有了完整和完美的认识,否则这就表明,人已经不再生活在神的话语之下,不让这话语挑战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了。

 

“路上”的教导

 

门训的这种生活处境和话语内涵,反映在对以色列人信仰的杰出总结当中:“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4-5)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是与神向他们所说的“话语”捆绑在一起。正是神的话语,在西奈山上塑造他们成为祂的子民(申5:4; 来12:19)。彼得•亚当(Peter Adam)说:“申命记神学的基本结构,就是神已经说话……‘以色列啊,你要听’这命令是申命记的特征……然后是在记住、教导、讨论、思想和实践神话语方面的指示。”这创造出一种“话语的灵性”(verbal spirituality),其中唯一恰当的反应,就是“全然委身爱主你的神,全然自我投入,全然超过本份”!践行门徒身份的关键之处在于,申命记这卷书是如何让这崇高的神学和无所不包的委身落地:“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6:6-7)这真理以及对它的反应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并且,教导真理的方式就存在于生活的日常活动当中。莱特(Chris Wright)说:“从早餐到睡觉,律法应当成为一般家庭在一般生活当中一般交谈的主题。”

 

这并不是要贬低教会正式教导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我们也需要将教导从讲台上带出来,并将其融入生活当中。正如律法定义了以色列的身份,并塑造了她的生活,神的话语也要如此定义我们作为教会的身份。而这定义的过程,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现世环境中。福音的话语应该是正式聚会的核心,但它也必须是我们这些神子民的所作所为的核心,以及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核心。

 

申命记第6章“路上”的教导也出现在耶稣的事工中。当遇见病人时,当回答人们的问题时,当和人一起吃饭时,当行走在路上的时候,祂教导人。马可福音第9-10章详尽解释了作耶稣门徒的意义。所有这些教导都发生在路上。这并不是随便一条古老的路,而是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通往十字架的道路。并且这路反映了耶稣的教导。正如耶稣不断提醒十二门徒的那样,要成为一名门徒,就要走十字架的道路。

 

当我们外出散步、开车或洗碗的时候,我们应该互相教导圣经。人们不应只在听我们讲解罗马书第5章的时候才学习称义的真理,而且也要在他们看到我们如何依靠基督已经成就的工作为安稳,而不是焦急试图自我称义的时候学习这真理。他们不应只是在聆听对罗马书第8章的探讨时才认识基督徒盼望的本质,而且也要在看到我们如何回应苦难、叹息着等候将来荣耀的时候认识这一点。他们不应只是听以赛亚书讲道系列的时候认识神的主权,而且也要在看到我们如何以“大喜乐”回应试炼(雅1:2)时明白这一点。我们在我们的处境中发现,大多数学习和训练不是通过安排好的教学或培训课程,而是通过计划外的交谈,在谈论生活、谈论事工、谈论问题的时候进行的。

 

让我们作一个大胆陈述:人无法在亲密关系之外有效教授真理。原因是,真理首要不是一个形式,真理是行动的。当我们看到福音在人日常混乱的关系摩擦当中改变人的生命,福音真理就变得有说服力。亚当斯(Jay Adams)说:“一个全人会在所有层面上影响其他的全人;这就是门徒训练的目标……这一切都涉及对神的委身。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让真理体现在生活当中。实现这目标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符合圣经的方法——门徒训练。全人必须教导全人;道必须成为肉身。”

 

你今天就可以开始,很简单,就是告诉别人你与神的关系,或你如何与罪争战的事情。告诉他/她,神如何鼓励了你,应允你的祷告,通过圣经对你说话,给你机会分享福音或服事其他基督徒。然后,问那个人,他/她是如何与神同行。养成“路上”与人谈论这些事情的习惯。

 

 “路上”的栽培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栽培人承担领袖角色这件事上。除了“路上”的教导之外,我们还需要“路上”的栽培。我们不反对神学院,但我们需要一种巨大的重点转变,从住校的神学院的隔离状态转变到事工背景下的学徒制度。这就是耶稣训练人的方式。这就是保罗训练人的方式。在住校的院校中,学术规定了日程安排。而在在职培训当中,事工和宣教决定了日程安排。

 

大学只适合某种类型的人,而这又造成了一种关于教会领袖的观念。今天大多数教会领袖都是中产阶级,他们在大学里接受过培训,事工的资格就是他们的学位。最早的使徒来自于非常混杂的社会背景,大部分没有受过教育。他们在陪伴耶稣的过程中获得栽培,他们参与事工的资格,就是他们认识耶稣。当犹太领袖“……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徒4:13)。我们有的中产阶级教会未能接触到工薪阶级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只有中产阶级的领袖。而我们之所以有中产阶级的领袖,是因为我们对何为领袖的期望,以及我们培养领袖的方式都是中产阶级的。事实上,工薪阶级的人只有成功挤进中产阶级才能真正进入领袖阶层。

 

保罗受过当时最高的教育(徒22:3)。受过高等教育,这不是坏事。但他描述的基督徒领袖的资格不是以技能,而是以品格为基础。提摩太前书第3章和提多书第1章的焦点在于领袖的品格——他们的敬虔、成熟和他们的榜样。唯一需要的技能是有教导的能力——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讲四十五分钟的讲道。这是将神的话语应用在教会生活以及教会成员生活当中的能力。

 

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已经发觉导师制(mentoring)的好处;在我事工早期,我决定为一些年轻人提供与我一起工作的机会。目标是要看到被福音改变的生命,以及装备好参与福音事工的人。整个过程密不可分的部分始终是关系。这些年轻人不仅为我工作,他们也和我一起工作。他们亲眼目睹了我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以及我如何与家人相处。这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事情——密切、亲密而又费时费力。但是,除非一个人看到某人活出门徒身份,否则怎能真正了解作门徒的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见证恩典使用一个有缺陷的人时彰显的大能,他/她怎能晓得自己需要恩典?我必须承认,对于任何一种不能达到这种敞开程度和这种关系深度的培训领导力的方法,我都会持一种怀疑态度。当然,人们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可以学习技巧,获得技能,但是缺少了关系维度,这种方法就永远不能培养真正的门徒。

 

从教会纪律到教会门训

 

我们在地方教会这处境当中忠实遵守王的命令,由此彰显祂恩慈统治的大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就是伊甸园。这是神的花园,我们在其中能找到生命和敬虔所需的一切。在当中,神的国度变得有血有肉,预示和展现出来。地方教会是逆转堕落影响的地方,因为我们靠着恩典再次爱神和爱人如己。这是神为我们门训和成长预备的舞台。

 

但我们都知道,事情并不总是如此顺利!太过经常的是,我们的个人和集体生活与不认识神恩典的人毫无分别。耶稣吩咐祂的门徒去使万民作门徒,教导万民遵守祂吩咐的一切命令。我们没有对这种劝诫作出回应的原因,并不是耶稣的命令令人费解。解释过程中最重要的障碍就是罪!这正是门训必不可缺的根本原因。成为基督徒,我就成了一名门徒;但这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个事件。我永远不会不再是一名门徒,并且,我永远不会到达一个地步,不再需要靠着福音话语,在福音共同体内天天进行门训操练。

 

我曾经历一些情形,教会认为有必要将某个教会成员逐出教会,以此对这成员施行教会纪律惩治,因为他一直拒绝脱离公开的罪。每一次,涉及的问题都是嚣张的淫乱,不思悔改。每个人都认同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教会认真遵循马太福音第18章的程序,不仅在字面意义上,而且也努力忠于其中教导的精神。所有参与者都清楚,这样做是为了挽回相关的人。但是,我从未听说过有哪次有人成功达至了这一目标。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毕竟,教会纪律符合圣经,因此期望它起作用,这也是合情合理呀。

 

我并不妄称知道所有答案,但我怀疑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耶稣在马太福音18章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5章所预见的教会纪律惩治,应当是一个过程的终点。我们真正的失败,在通向这终点的过程当中,教会领袖营造的文化,并不是一种相互管教和关怀的文化。任何有家庭的人都知道,如果父母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管教的环境,那么在处理需要惩戒儿童的严重问题时,他们更有可能成功。教会纪律需要成为一种日常现实:在这种现实中,责备和劝诫是正常的。没有这一点,任何形式的当面责备本身都会造成一种危机感。

 

我们需要一种日常和相互门训的文化。组织结构和项目活动无法营造出这种文化。这要求分享生命和福音的有意为之。我们需要接受神的主权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作为是太过现世,以至于落在福音范围之外。我们不能满足于一种消极的德性(不可醉酒,不可发誓)。我们需要对彼此的敬虔承担责任——不仅在行为层面,而且在态度层面以及藏在其背后的偶像崇拜方面。保罗鼓励以弗所的基督徒彼此“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这意味着要认识到,那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时刻实际上是意义重大。

 

例如,抱怨几乎是全国性的娱乐消遣,也是许多对话的特征。我们抱怨所有的事情。但神呼召基督徒要与众不同,不抱怨(腓2:14-15)。因此,当我发牢骚时,我需要神的百姓温柔责备我,提醒我神在基督里的恩典。我需要他们鼓励我过一种感恩的生活,使我能“靠主常常喜乐”(腓4:4)。我们是用爱心温柔这样做,认识到我们都是蒙恩得救的罪人,并且认识到,转变人是神的工作,而且祂用同样的恩典做成这工作。

 

也是羊的牧羊人

 

重要的是,领袖要看自己、其他人也要看他们是教会的一分子。专业做派总是与真正在福音里的带领为敌的。领袖不是一个特殊阶层,自我分别出来,不得不面对沉重的责任,被迫忍受孤独。领袖不能处于游离状态。他们必须是在信仰共同体内公开生活的有形信徒。耶稣把祂那时代宗教领袖的领导风格与祂国度领袖的领导风格进行对比,就让人对此有一种正确的看见:

 

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太23:8-12)

 

神羊群的牧羊人首先是羊;这一发现既令人欣慰又具有挑战性!罗马书第12章说领袖是神给教会的重要恩赐,但它是低调地伏在其他恩赐当中的(第8节)。

 

这种做法的一大好处,可以说是废除了平信徒的概念。神子民之间唯一的界限划分是在于功能,而非地位。如果我的角色是地方教会领袖,那么我就是福音工人,用我的恩赐服事神的子民。但无论我的角色如何,我仍然是福音工人,用我的恩赐服事神的子民。领袖不是一种“特”例:他是福音仆人当中的一位福音仆人,是他兄弟姐妹当中的一位兄弟。

 

这个模式也可以说是废除了神职人员的概念!我的许多牧师朋友谈起教会时,似乎教会是他们需要寻求慰藉的原因。他们保护他们的休息日,并保护他们家庭的隐私。他们感受到服事事工的孤独,在地方教会之外寻找能牧养他们的人,以及能让他们恢复活力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教会是我们找到慰藉的地方。基督徒共同体通过神的话语牧养并更新我。有人这样对我们说:“如果我说,我每周需要离开我的妻子和孩子休息一天,人们会说我婚姻功能失调。那么,如果我说,我需要离开教会休息一天,为什么人们不会问,我的教会生活是否功能失调?”

 

有人向我哀叹,在他们的教会联盟里有许多没有牧师的教会堂点。他们问道:“可以承担带领工作的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当我反思这个让人心生共鸣的问题时,我想到了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优秀年轻人;他们无私奉献,致力于福音事工,比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要成熟得多。年轻人就在那里,但他们不想成为那种被人认为是无所不能,独立领导一切的“牧师”。

 

人们问我们许多问题,其中一个让我们忍俊不禁的,就是我们“众人之家”教会有多少领薪同工。答案是:一个也没有。但每个堂点都有一群致力于福音事工和植堂的人。大多数人全职从事世俗工作。有些人选择每周工作三到四天,为的是有时间在工作之外与人建立福音关系。只有两三个人得到资助,能让他们无牵挂地开展具体事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职员,虽然没有人领薪。我们开会的时候,人的财务状况对他们的权柄或地位没有任何影响。无论他们是“全职”、“兼职”还是从事世俗职业,这些都无关紧要。事实上,参与世俗职业实际上丰富了人们的事工服事,为他们提供了对世界上日常生活的体验,以及在工作场所的机会。大卫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专职在一个堂点服事。当他被要求去找一份兼职工作时,他一开始感到很失望。他认为这不会和“全职”服事一样好。但回顾过去,他承认这样确实有好处:在世俗工作场所获得经验、与非信徒接触以及自律。有时候人会感受到时间压力;但是当有一个团队时,事工就不会只落在一两个人身上。我们此外还努力保持一种文化,不要求人做超出可能范围的事情。我们自己完全投身于服事中,但也提醒彼此,是耶稣他自己建立祂的教会,称祂的百姓为义。

 

我们并不总能把事情办好,但这是我们渴望实现的服事理念。如果我们要通过植堂来向万民传讲福音,那么我们就需要在福音事工的经济来源方面更加灵活和有创意。

 

 

 

作者简介

蒂姆•切斯特(Tim Chester)是英国北约克郡巴勒布里奇恩典教会的牧师。是Crosslands Training培训机构的教师之一,并出版了众多著作。

史蒂夫•廷米斯(Steve Timmis)生活在英国谢菲尔德,是“使徒行传29章”机构的执行总裁,他也是“众人之家”教会的长老。

 

[1] 本文为Total Church一书的第7章,原标题为Discipleship and Training。Tim Chester and Steve Timmis, Total Church-A Radical Reshaping around Gospel and Community, (Wheaton IL:Crossway, 2008), 111-125.

[2] 作者并不是将话语为中心与讲道为中心对立起来,也不是否认讲道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神的话语的中心地位,其展现的场合、形式,比主日讲道这一种场合、形式要更广。——编者注

[3] 作者在这里是要警戒那种貌似推崇讲道但并不被道所改变的信徒或教会,而不是要否定讲道的价值和重要性。——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