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期推荐文章

本期推荐文章

亲近神——越寒老弟兄谈灵修

[文/越寒] “灵修”不是提升自己,使自己有一个高超的灵性、一种神秘的经历,而是为了要与神越来越亲近。越来越认识祂,越来越爱祂,越来越为祂而活,这才是灵修的目的。亲近的前提是藉着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耶稣基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弗2:13)惟独有基督所赐的生命,才能亲近神。

阅读更多 »

应用才是讲道的灵魂——马思璀论讲道方法

[文/马思璀(Petrus Van Mastricht)] 我之所以称其为“最佳讲道方法”,是因为它特别有助于教会建造。它不仅对我预备讲道最方便,而且对我的听众也是最容易和最轻省的。我看到在慕道友中,有人借助它就能很好地复述我的讲道大纲,而且有听众曾公开承认,他们从这些复述中能得到与听讲道同等程度的好处。因着使用它,乌特勒支教会、不列颠教会的信徒得到了精心喂养,相当兴旺。

阅读更多 »

成为关爱受虐者、挽回施虐者的教会

[文/王濯扬、苏民] 笔者向大家介绍“教会关爱网”上《成为关爱受虐者的教会》的系列课程及配套资料,它可以帮助教会领袖了解,在应对各种虐待情况时,我们的福音与圣经根基是什么,需要考虑哪些要素,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流程,应当如何具体应对、牧养关怀、劝惩挽回;有助于教会在面对性虐待事件时,能够更正义公平地调查、裁断,更智慧、切实地帮助受害者,挽回施害者,“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彼前5:2)

阅读更多 »

赎罪的特性

[文/约翰·慕里(John Murray)] 在讨论赎罪的特性时,最好试着找到某种综合性范畴,把圣经所教导的多个方面都囊括其中。圣经对于基督的赎罪工作的描述,采用了更具体的范畴——献祭、挽回、复和及救赎。圣经相当多次地使用“顺服”,足以证明顺服具有广泛性,因此也有足够的涵盖性,可以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或整合的原则,以此来理解基督的赎罪工作;并且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基督在救赎工作的成就中的主动作用。

阅读更多 »

服务教会的历史神学

[文/詹森·迪辛(Jason G. Duesing)] 历史神学家的身份是教会的仆人,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提醒当下与未来的读者,使他们想起教会历史上早期的行动与神学发展。而历史神学,则是对出自圣经的基督教教义与传统发展的研究,由教会进行,并且为了教会。本文简要回顾了历史神学的历史,并列举了服务于教会的历史神学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阅读更多 »

改革宗圣约福乐主义帮助我们更像神 ——访谈拿细耳人弟兄

[ 文 / 本刊编辑部 ] 在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一问中,人生在世的首要目的是什么?答:荣耀神,以神为乐,直到永远。我们对圣约福乐主义感到陌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在关注荣耀神,当然改革宗神学就是唯独神的荣耀。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以神为乐”到底是什么?若未经思考,我们的基督徒生活就只会成为:顺服、舍己、受苦。仿佛若要荣耀神,就要被神剥夺。我们缺失掉了很重要的一环!神让我们荣耀祂,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

阅读更多 »

“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在教会中营造抵制属灵虐待的文化

[文/迈克尔·克鲁格(Michael Kruger)] 属灵虐待真实存在,教会必须采取措施保护主的羊。本文列出了三个关键行动。预防:教会必须尽力从一开始,就为选立领袖制定一个在根本上符合圣经的愿景。问责:太多的教会有一种保密、自我保护和形象管理的文化,为属灵虐待提供了温床。与此相反,教会必须营造一种开放、透明的文化,对领袖进行真正的问责。保护:教会必须有一个明确、组织周全的计划来处理虐待投诉,并在处理过程中对受害者进行关怀和保护。

阅读更多 »

从律师视角看教会内的性虐待事件

[文/理查德·L·圭多(Richard L. Guido)] 在教会中,若有一位姐妹说自己受到了家人、其他教会成员或圣职人员性虐待,教会有哪些义务呢?性虐待的受害者作为基督的小羊委身教会,教会就有义务帮助她、保护她(参约21:15-17)。教会不仅对她,而且也对被指控的性虐待者与全体会众负有牧养责任。同时,教会也对政府官员与教会外的其他人负有重要义务。因此,教会在处理性虐待的投诉时,必须仔细考虑所有这些牧养关系与外部义务。

阅读更多 »

基督神性观在教会历史上的发展

[ 文 / 杰拉尔德·布雷(Gerald Bray)] 耶稣时代的犹太教证据促使我们得出结论,对基督神性的信仰不可能在犹太教中产生。任何试图朝此方向发展的人都会被剪除,脱离这群体,也几乎不会有人去追随他。耶稣在初期基督教敬拜中占有的独特地位,以及跟从祂的人在面对逼迫和死亡时仍愿坚持敬拜祂的事实,要想得到充分的解释,唯一的结论就是:耶稣不仅教导人祂就是神,而且以自己的所行证明了这一点;最终,是祂的死里复活让门徒相信,祂就是祂所宣称的那一位。

阅读更多 »

宣道会甘藏边区简史(1930–1936年) ——“重整与更新”阶段

[ 文 / Little Paul ] 差会与重组后的汉族教会之间终于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直至此时,他们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教会的“帮助者”,而非“督导者”。他们的帮助为这些蹒跚学步的教会带来切实的益处与属灵的启发。深入藏区与穆斯林群体中的福音工作也有不少进展。但是,在如此广袤、属灵争战异常激烈的工场,宣教士的人数过少,而“预备队”更显为不足。死亡、病痛一次次侵袭宣教士们,致使在藏区和穆斯林群体中的事工渐趋沉寂、功败垂成。

阅读更多 »

为了成为那不配成为的形像——雅各书1:1-4讲道

[文/哈该] 神的确有时会救祂的儿女脱离苦境,但圣经让我们看到,基督徒不会因为信主豁免苦难。甚至,敬虔不但不会让我们远离苦难,反而会让我们经历更多苦难。在本段经文中,雅各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面对苦难时应该有的态度,但他不是在劝勉基督徒要为一种可能遇到的境遇做好心理准备,而是在对一种必定会遇到的境遇作出指导。

阅读更多 »

关于三元福音倍进布道中建立得救确据的商榷

[文/古道] 在布道时,有些“渔夫”为决志认信者建立得救确据。这种做法引起了争议:对于一个刚刚听到福音、刚刚决志祷告的“慕道友”,能不能立即为他建立得救确据?以及,一个再一次听闻福音、口里相信的“基督徒”,能不能立即为他建立得救确据?对于福音对象、“渔夫”、教会的认信及牧养实践来说,这个问题都应该被认真面对和思考。

阅读更多 »

末世的教会,爱的团契

[文/周功和、周一心] 若信徒不认识高升的基督,只认识一位卑微、受苦的基督,他们的事奉就会缺乏能力。教会的“群羊”应该自己有判断力,知道如何作伦理抉择。这样的信徒与那些在膜拜团体中思考能力退化的会员完全相反。在教会中作领袖的,要相信每一位信徒都有圣灵直接教导;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包括造就圣徒,让他们能“不再作小孩子”(参弗4:13-15);他也要知道自己会犯错,所以不可变成教会的独裁者,乃是谦卑地作众人的榜样。

阅读更多 »

基督的人性

[文/卢克·斯坦普斯(Luke Stamps)] 位于基督教信仰核心的一个惊人宣告就是,永恒的圣子成为了人。作为真正的人,即末后的亚当,祂通过我们共同的人性,作为我们的代表与代赎者,活出了对神的顺服:藉着祂的降生、受死与复活,祂为所有凭信心与祂联合的人赢得了救赎;作为人,祂也是我们的榜样,为人类树立了真正顺服的典范。

阅读更多 »

在服事中国教会的路上遇见爱德华滋 ——访谈庆君弟兄

[文/本刊编辑部] 在我小时候流行一个词:高分低能。分数和能力是两个维度,构成四个象限:高分高能,低分低能,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人们有时会说,因为高分所以低能。其实这并不必然。敬虔和教义有类似的地方。在改革宗传统内,我们看到过不少充满战斗激情、读了很多神学,但却不爱基督、不爱教会的基督徒。但我们也见到,清教徒传统中展现出严谨的理性和教义的同时,也迸发出对基督和祂百姓的爱,爱德华滋正是这个传统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爱德华滋的人论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阅读更多 »

  上帝心意中的正义——利未记19:15-37 讲道

[文/彭强] 正义不只是你追求的方向,正义是你要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生活样式。这是一个与圣洁生活有关的样式。活在上帝面前的正义不是要你去追求什么英雄壮举,而是让你学习怎么在上帝和人面前尽本分。这些本分无论是与我们的职分相关的,还是仅与我们上帝子民的身份相关的,其实都是跟具体的服事连在一起的——在具体的关系当中服事具体的人,做一些具体的事,一点都不抽象。

阅读更多 »

门徒训练不是为少数人的领袖训练

[文//陆尊恩] 门训绝对不会只适合少数人,只有适合所有人的才叫门训。保罗对提摩太的训练不是门徒训练,而是领袖训练。这是只有少数被拣选、有呼召的人才参加、接受的训练。门徒训练的精神是必须纳入所有信主的人,包含信心软弱的、学习有障碍的、信仰比较浅的。如果你要推动门徒训练的话,你要有一种文化性的思考:“我是在塑造一个门徒的社群、一个门训的教会,我考虑的是整个社群的价值观和生命形态的改变,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阅读更多 »

莫重搭架轻培枝——训练“使万民作耶稣门徒”的门徒

[文/科林·马休(Colin Marshall)、东尼·潘恩(Tony Payne)] 在很多教会中,维护支架的工作确实取代了修护枝子的工作。我们开会、维护教堂、参加委员会、委派工作人员、处理各项事务、筹集款项,做带领者希望我们去做的事情。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对枝子工作越来越觉得疲惫,也就更倾向于做这些支架工作。然而就如支架不会成长为枝子,架构不会成长为基督徒成长型事工。因此,大部分的教会需要作一个明确的调整——不要继续把重点投放在设立更多架构或维持架构的工作上,而要把精力投放在,使人成为“使万民作耶稣门徒”的门徒。

阅读更多 »

日常事工需要神学人论

[文/约翰·麦克莱恩(John McClean)] 我们作为受造物的身份在于为神所创造,并被神所认识。然而,我们的文化压制了自我的真正来源,并抹除了人获得可靠身份的许多传统来源。把人理解为不敬拜神、不爱神、悖逆神的被造物,就是从神学角度分析人。牧师要和处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人打交道,与他们复杂的背景和关系、欢乐和喜庆、冲突和恐惧互动。作为一名传道人,史蒂文带给人与神的和好和安全。神学人论为他的整个事工提供了框架,并帮助他智慧地处理各样事务。

阅读更多 »

“道”与“士” —— 基督教入华过程中与中国知识界的互动

[文/亦文]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起伏,很多时候与其洋教的身份有关:武宗灭佛,景教受池鱼之殃,一年之后便一蹶不振;天主教因与罗马教宗的关系而被禁一个世纪;基督教在清末进入中国内地,引发诸多民教冲突,又因与西方文明息息相关而在全面西化的民国初年大受欢迎,不多久又因与帝国主义同源而再度遭到排斥,最终宣教士们被彻底驱逐出境。福音若要本土化,势必离不开中国知识阶层的消化和传播。主内学人应为福音深入中华而努力。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