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8年11月号(总第74期) 沉默的救主——诗篇13、14篇释经讲道

沉默的救主——诗篇13、14篇释经讲道

 

文/徐震宇

 

日本作家远藤周作有一部小说,名字叫《沉默》,去年还拍成了电影。小说讲的故事是:天主教在传入日本之后,遭到了政府的残酷逼迫。一位宣教士得知自己所尊敬的导师竟然叛教了,就冒险进入日本,希望弄清楚情况。在日本,他遭遇了非常严酷的考验,不得不在叛教和弟兄姐妹悲惨地死去之间作出抉择。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信仰遭受了极大的冲击,根本性的挑战就是:“当发生这样的惨剧时,上帝为何保持沉默?”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指向我们信仰的根本:如果这位上帝始终保持沉默,我们要如何在这世上生活,要如何相信?尤其是,当面对巨大的苦难、无辜者被谋杀,上帝竟依然沉默,我们要如何相信?弟兄姐妹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没有处在那样极端的境况中,就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每天的信仰生活,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或许不是遭遇生死,但是像选择工作、选择配偶、做十一奉献、遇到主日被调成工作日了怎么办,等等,上帝也都没有直接回答我们,于是我们常常因此纠结、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而所有这些与生活相关的选择,都是重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很认真地追问,自己信仰的深处到底是什么?

 

今天的证道经文有些特别,我要把诗篇的第13和14两篇放在一起来讲。盼望上帝藉着大卫的诗篇,帮助我们更深地认识祂,爱祂!

 

一、两种生活

 

诗篇的13和14篇,都是大卫的诗,可以放在一起来看。在第13篇,我们看到诗人是在一个义人的地位上,向神呼求;而在第14篇,我们则看到诗人描述了恶人,也就是“愚顽人”,对神的态度。在这两者之间,构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义人和恶人,这两种人的生活,呈现了截然相反的样式。我们需要仔细观看这里的对比,也反省自己的生活更像是这里描述的哪一种生活。

 

首先,我们看到,义人在不断呼求神,而恶人并不求告神。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在第13篇,整篇诗篇都呈现为义人向神所作的呼求:1-2节,是一连串急迫的祈求,反复出现的措辞是“神啊,要到几时呢?”第3节,这位祈求者一连用了三个祈使句:“求你看顾我”、“求你应允我”、“求你使我眼目光明”。所以,这里的义人形象,就是一个在不断地求告神的人。好像他所有的盼望、他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求告神。反过来,在另一边,第14篇所描写的愚顽人,并不寻求神。第4节特别说:“他们并不求告耶和华。”旧约智慧文学中所说的“愚顽人”,就等同于恶人。而之所以称其为“愚顽”,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不认识神,也不寻求神,并且表现得相当固执、顽梗、刚硬,一门心思地就是不求告神。

 

弟兄姐妹们,我们应当查验自己的生活,更像大卫诗歌中描绘的哪一种形象呢?我们求告神吗?这不是说,我们要统计每天祷告的次数、时间,而是,我们的整体生命状态,是常常寻求神呢,还是基本上自顾自的。当我们要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决定的时候,神的旨意是我们考虑的因素吗?又或者,我们其实已经自己做好了决定,作为基督徒,我们只是求神“再给我们一个记号”,让我更加确信自己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要小心,如果你的生活时常是这样的,那恐怕是更接近异教的信仰了,也更接近大卫在诗篇第14篇所说的愚顽人的状况。

 

第二,对比两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我们看到:第13篇描绘的义人,似乎没有做什么事,而第14篇中的恶人,却做了许多动作。当然,这与第一点是有联系的。义人在困境中,首先求告神,而自己先保持不动,因为他倚靠神,要先求问神的意思如何。在第13篇中,整篇诗歌都没有提到这位义人如何行动、做了什么事,他只是在那里祷告。而另一边,愚顽人,恶人,却不是这样,因为他们不在意神的旨意如何,所以他们一遇到事情,就马上行动起来。在第14篇的描述中,大卫在第1节就说“你们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事”;第4节说“他们吞吃我的百姓”;第6节说“他们叫困苦人的谋算变为羞辱”。甚至在第13篇中,也从反面描述了恶人的诸多行动,因为义人在祷告中说:“我的仇敌升高压制我,要到几时呢?”似乎是在说,攻击他的恶人正持续不断地迫害他,好像没有终点,没有尽头。

 

新约中也有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马大做很多事,忙得要死,心里发昏,而马利亚就安静在主耶稣的脚前,享受与祂的同在,耶稣说,那是上好的福分。这当然不是说马大是个恶人,但是在福音书的上下文中,马大当时的生命状态,显然更像这里所描述的愚顽人,而马利亚则是神所称赞的义人。

 

弟兄姐妹们,我们今日的时代,是一个特别喜欢“做事”的时代,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会非常着急地要做些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寻求的能力、智慧,都是以尽快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我们在家庭中是如此,一有了孩子就着急了,快点买书、找视频、找学校,还有最好去买个学区房;我们在工作中是如此,快点把指标完成,不管做成什么样,只要完成就好,某件事情,只要快点解决就好;我们在教会中可能也是如此,看到年轻人来了,就很希望教会能多教导恋爱婚姻的主题,刚结婚的夫妻多了,就盼望教会一定要有婚姻辅导,等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多起来了,又巴不得教会可以有各种针对孩子的事工,对那些年长的弟兄姐妹,最好也能多有些针对性的活动。

 

这些并不是不好的。但是,大卫在诗篇第13篇中让我们看见,做事并不是首要的,更重要的是——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这个群体变成了一个怎样的群体。换句话说,“里面”有没有丰富起来,而不是“外面”有没有更多。对基督徒而言,这意味着对神的认识、纯正的教义和神学,是根基性的。一群真正认识神的人,比他们一起做很多事情更重要,而所有那些事情,都需要也应该建立在对神正确的认识之上。诗篇13:3,义人祈求神“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什么意思呢?诗人祈求神的是,让他警醒,让他更明白神的旨意、更认识神,而不要成为一个糊涂人,好像睡着那样。睡着的人,失去知觉、不能行动、没有正常思维能力,还可能正在做梦。神的子民对神的认识,绝不应该像睡着的人,而应该是一个时刻清醒、明白事理、能够分辨、会做判断的人。反过来,诗篇14:2说“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就是“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神的没有”,14:4说这些“作孽的人”“没有知识”。

 

第三,我们看到义人与恶人情绪的变化很不一样。在第13篇,一开始,诗人的祷告显得十分哀伤,连用了四个“要到几时呢?”——很痛苦,甚至可以说非常焦虑。但紧接着,在3-4节,诗人不断转向神,向神祈求之后,到了5-6节,诗人的情绪明显平稳下来,开始颂赞和感恩。一位诗篇的注释者这样评论这篇诗篇:

 

这篇诗篇包含三组逐渐减弱的音量。一个长声叹息之后,是一个比较温和且几乎已经平静下来的祷告,仿佛发自获得宽慰的胸怀;接着又是相信的喜乐,预示了对于祷告得回应的把握。这首歌仿佛不断减弱的波浪,直到平静似海洋,光滑如明镜,最终,唯一可以察觉的进展,是平静的睡眠中发出轻轻的、喜乐的笑声。[1]

 

这是很贴切的评论。我们看到这位义人虽然遭遇极大的困境,但是却慢慢平静下来,平静下来,最后躺卧在上主的怀中,获得了极大的平安和释放。相比之下,诗篇14篇描述的恶人则完全不是这样。从一开始,我们看到诗人对恶人的描述,好像是他们因着某种不可名状的焦虑感,不断做事,设下圈套谋害人。但是,所有这些剧烈的动作最终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平安。第5节说:“他们在那里大大地害怕,因为神在义人的族类中。”他们似乎一直想表现出很有能力、很有计谋的样子,但是最终却找不到平安。非但如此,他们的焦虑反而日渐加重,以至于恐惧,因为他们做得越多,就越开始隐隐地意识到,神并不站在他们这边。

 

这跟前面说的那两个对比也都有关联:义人不动,求告神,在神里面找到安息;恶人做很多事,并不求告神,于是越来越远离神,找不到平安。古代希腊人有一个很有趣的观念,他们认为一个运动的物体是不完美的,因为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静止的物体是完美的,因为正在那个自己应当在的位置上,没有缺乏了。早期教父部分地采用了这个观念,所以他们常常谈到神的“不动”。因为神是完美的那一位,祂不动,所以倚靠祂的人可以慢慢安静下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安息了。反过来,动得越多,就越来越不满足,就没有安息。

 

弟兄姐妹,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是不是常常安息在神里面呢?还是满脑子要做很多事,不做事就不放心。今天是主日,是基督徒的安息日,主定下这一天,是要我们来享受祂,享受祂所赐的安息。那么,各位,你现在有安息吗?

 

这是大卫在这里让我们看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

 

二、沉默的神

 

但是,问题来了。我要怎样进入义人享有的那种安息、那种平安、那种与神亲密的关系,凡事求告祂呢?每天操练读经祷告吗?这当然没错,是挺好的,圣经也教导我们要如此行。但是,我要很诚实地承认,很多时候好像并没有用。这也是真的。很多时候,我们看自己的生命,看到一片萧条的光景:我没有恒切祷告,因为我不是那么享受祷告,祷告对我来说是个负担,自然祷告不起来;我也没有平安,因为事情太多了,脑子里想的都是事情和人,要做这个、做那个,而且截止日期又到了。我们很多时候的生命状态,更像是诗篇14篇里所说的愚顽人,忙碌、混乱、焦急,这是个事实。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我要请大家注意,当我们把大卫的这两篇诗篇放在一起看的时候,义人和恶人并不是全然不同,至少他们都在一种根基性的处境之中。那是什么呢?——神的沉默。

 

诗篇13篇的一开头,诗人用了一连串的“要到几时呢?”向耶和华倾吐了自己的情绪——“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人如此强烈要表达的,就是不管他遭受怎样的痛苦,神都好像完全沉默一样。诗篇14篇的一开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恶人显然也是很直接地表达出了这个状况,就是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神一样,不管他如何作恶,神都沉默得好像并不存在一样。因此,无论义人、恶人,在这世上的时候,都在一个看起来同样的处境中:神沉默了!

 

这个主题在圣经中并不是一个少见的主题。圣经所说的这位神,就是一位可以选择主动沉默、隐藏自己的神。虽然在情感上我们可能有些难以接受,我们始终希望神能按照我们所设想的出现,帮助我们,证明祂自己。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圣经,就不得不承认,事实上,神的主权决定了祂可以选择沉默。

 

从一开始,圣经就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神,祂按照自己的意思,选择祂要显现的方式、时间以及对象。祂当然会主动地介入人类历史,但也可能保持沉默,我们需要接受这一点,这是祂的主权。

 

然而,很重要的是,神对人群的基本分别,恰恰是建立在对于“祂沉默”这件事的不同回应之上。有的时候,神向祂所喜悦的人显现,向那些祂要审判的人保持沉默。比如挪亚,神给他直接的指示,而对那些接连许多年听了挪亚所传的道却拒绝悔改,仍然以为“没有神”的整个世代的人保持沉默,并最终向他们施行了严厉的审判。又比如,神差遣的天使进到所多玛,罗得接待他们,所多玛人却仍然肆意犯罪,神就使他们越发眼瞎,并且从天上降下火焰来施行审判。另一些时候,神却故意向祂所喜悦的人隐藏自己,以此显出祂的智慧和主权。比如约伯,神允许撒旦试验这个义人,使他陷入巨大的痛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尽管约伯向神呼求,神却始终保持沉默。还有约瑟,被亲哥哥卖作奴隶,被主母污蔑陷害,被人遗忘在监狱里,当所有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神也一直沉默。

 

然而,在神沉默的时候,祂并非无动于衷。在大卫的诗篇中,13:3,诗人在痛苦中向神呼求“求你看顾我”;14:2,当恶人在世上肆无忌惮的时候,“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所以,神保持沉默,都是出于祂的主权,也是出于祂的智慧,祂并没有让事情脱离控制,也绝非在道德上有所缺失,而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看着自己在世间的沉默。这是一个非凡的宣告,要求人承认祂的主权。

 

同时,在神的沉默之中,各人不同的反应,就显示出他内心的境况和对神的态度。打个比方,我们在公司工作,大家熟悉的或者想象中的图景是,一个大房间被隔成一个个工位,员工们在各自的工位上工作,领导在边上的一个办公室里,那个办公室往往有一块大落地玻璃,透明的,但是装了帘子,所以领导可以拉上帘子,员工就看不见他,他也可以把帘子拉起来,透过落地玻璃就能看见员工的工作情况。而最考验人的,是领导不在的时候。我遇见过,很多公司都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所有的大领导和中层干部都出去开会了,这时候,很少有人会保持与平时相同的工作态度。因为领导不在了,看不见我。

 

神沉默的时候,其实也有点像是这样。人们看不见神,就当神不存在,这时候才看出这个人对待神的真实态度。那些敬虔的人,即便在痛苦中,神沉默着,他们也依然忍耐;而那些愚顽人,当神沉默的时候,就尽情地犯罪。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这个时候才看出人的信心如何:“信就是对所盼望的事的把握”(来11:1a,新译本),“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b,和合本)。信,意味着当神沉默的时候,仍然无条件地承认祂、顺服祂,并且盼望祂;而不信,则意味着当神沉默的时候,就放弃了对祂的信念,转向那些“不沉默”的事物,因为那些东西的把握、确据都是看得见的,是不需要盼望的,现在就可以掌握、得到的。

 

整本圣经都在告诉我们,神对人的区分,是按照信心的。属于祂的人,就是那些信祂的人;与祂敌对的人,就是那些不相信祂的人。每个人,都必须经过信心的测试。从起初就是如此,亚当也不能免除,必须经过信心的考验。令人遗憾的是,亚当失败了。细细想来,这个失败是很难看的,因为当时神供应亚当一切所需的,不愁吃喝,环境优美,还有很美好的工作,又体面,又有意义,只要人相信一点,就是:神是神,神是比人高的,人要听神的命令。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亚当居然不信神,失败了,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结果,从此以后,人类就不断败坏。但是,在人持续不断、反复发作、一波接一波、愈演愈烈的不信浪潮中,神总是给我们留下一些让人称奇的、有信心的人,留下这一个看起来时常面临断绝的危险、却绵延不绝的家谱。那些有信心的人,在极大的困苦中,神沉默的时候,还在相信:神不是永远沉默的,神一定要做一些什么,神会拯救的。

 

问题是,我们这些人还回得去吗?亚当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都没坚持住,我们在如此败坏的环境中,面对沉默的神,能找回信心吗?各位,这是我们在这世界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眼睛是看不到神的,神是沉默的,这是真的。我们要如何相信?

 

三、拯救的神

 

我们继续看大卫的诗。诗篇13:5:“但我倚靠你的慈爱,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乐。”诗篇14:7a:“但愿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而出,耶和华救回他被掳的子民。”无论是正面地描绘义人在神的沉默中持续地相信,还是负面地描绘恶人在神的沉默中持续地犯罪,最终诗人都把盼望指向了神的拯救。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神在沉默中,祂如何施行拯救呢?

 

大卫是存着盼望写作了这两首诗,他相信,神在沉默中要施行拯救,因为他在诗歌中也表达了,神都知道,祂在上面都看见了。

 

诗篇13:5提到神的慈爱,这个词是旧约中一个重要的词汇,有时翻译成“守约施慈爱”,意思是地位高的那一位给地位低的那人的恩典,是后者不配的,但那位地位高的,仍旧自己决定要把这恩典给他。诗篇14:7a说:“耶和华救回他被掳的子民。”圣经持续不断地告诉我们,神要自己保守住祂的子民这一个家谱,这个家谱在本质上不是通过血缘延续的,而是通过信心延续的,但是,神要自己将这些属祂的人救出来,完全是因为祂的慈爱和恩典,赐给那些不配得的人。并且,神与祂的子民立约,告诉他们,一定会有拯救。

 

所有人都在盼望神的拯救行动。直到道成肉身,大家都兴奋了——终于来了啊!神终于来拯救祂的子民了啊!大家快来看祂做了些什么——治病、赶鬼、平静风浪、使死人复活,太厉害了!弥赛亚来到,真的好厉害!祂把那么多繁杂的律法只用很简单的话就讲解清楚了。而且天上还有声音说话,证明这就是神的儿子,神所喜悦的,属祂的人要听祂。这下没错了,就是祂了!哦,看哪,祂进入耶路撒冷了!看哪,祂洁净了圣殿!看哪,祂在圣殿里教训人民!看哪,逾越节来了,拯救子民的节日到来了!

 

但是,接下来的情节,人们就想不到了。这位显然是从神而来的救主,拥有如此大能、神奇力量的基督,竟然被抓起来,被羞辱,被鞭打!而在这整个过程中,祂竟然始终保持沉默!祂的门徒逃走了,跟随祂的群众反过来诬告祂,只有一些妇女还留在那里,束手无策。祂的能力呢?那可以治病赶鬼、平静风浪的能力呢?那能让死人复活的能力呢?祂平时的口才呢?祂常令法利赛人、文士、律法师、撒都该人、希律党人都哑口无言的机敏才智呢?祂的比喻呢?祂的权柄呢?为什么这个时候都没有了?为什么祂只是在那里沉默?任凭人侮辱祂、否认祂、伤害祂?

 

耶稣被定罪,被交给罗马士兵钉十字架,这是残忍的刑罚,祂默默忍受了。但是,到最后,祂在十字架上用尽力气高喊了一声:“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个时候,天上竟然也沉默了。在那天上,当祂受洗的时候,曾经有声音传来:“这是我的爱子”,且有圣灵降下到祂身上;在那天上,当祂登上高山,改变了形象,与摩西、以利亚谈论的时候,曾经有声音传来说:“你们要听他”。然而,当祂在十字架上忍受痛苦,背负世人的罪孽的时候,天上却竟然没有了任何声音,沉默了!

 

弟兄姐妹们,朋友们,我们经常盼望神能做些什么,好让我们看见了就相信,好改变我们眼前的困苦。但是,我们却没能理解现在显明的奥秘是:神最大的拯救行动,乃是通过祂自己的沉默来实施的!圣子默默地背负了十字架,当祂在十字架上高声呼喊的时候,圣父也默默地任凭自己所爱的子接受刑罚。还记得福音书接下来是怎么记载的吗?遍地都黑暗了,圣殿的幔子裂成两半,一位罗马百夫长说:这真是个义人啊!

 

三位一体、至高全智的神在万世之前所定下的救赎计划就这样完成了!——圣子甘愿沉默,背负了世人的罪,圣父将祂交给死亡,执行了审判,赎清了人的罪。由此,为世人打开了一条回到祂那里去的道路。正是圣子在沉默中受苦,圣父在沉默中接受这个重价的献祭,才使我们今日可以不必进入那完全与神隔绝的死寂沉默之中!

 

我们如何在神的沉默中相信祂呢?来看耶稣基督,来看祂在沉默中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恩。当义人受苦的时候,神保持沉默,是不公义的吗?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就是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高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神却保持沉默,任凭祂受苦。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神的子民啊,来信这位仁慈的救主吧!你还在因神的沉默游移不定吗?我要告诉你,祂的沉默才是最伟大、最有恩慈、最奇妙的拯救行动!你要信的话,就来信这位为你沉默受苦的主!

 

四、至高的喜乐

 

这样,我们要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圣经向我们描述了两种人生、两种生命状态,我们要怎样远离恶人的生活、进入义人的生活呢?我们都明白,仅仅通过行为的强制是不行的,不能只是简单地反复操练行为,尤其不能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许多实用主义取向的事工上。生命的状态来自于内心。

 

我们也明白了,义人和恶人在这世上好像面临同样的处境,就是神好像沉默了一样。但义人坚忍,而恶人却放纵地行恶。这背后就引向人的信心。人所信的不同,就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越离越远。义人就是不断地相信——有神,神是慈爱的,有主权的,祂会来的;恶人就是不断地不相信——没有神,神不知道,祂不会来了。

 

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向我们揭示了神恩典的奥秘,就是祂乃是主动地沉默,如此行正是为了搭救罪人。于是,这位在法庭上沉默、在十字架上被遗弃的圣子,就显明了祂自己是义人信心的枢纽,是那灵魂的锚,是直通入幔子内的唯一道路。只要人信靠祂,就必蒙拯救!

 

因着这伟大的救恩,人的心中就迸发出巨大的喜乐来——说“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用厚恩待我”(诗13:6);“那时,雅各要快乐,以色列要欢喜”(诗14:7b)。

 

喜乐,存到永远的至高喜乐!朋友们,这是神赐给相信祂的、属祂的子民最大的福分。这喜乐才是义人一切美德和善行的推动力。如果我们有这喜乐,世上一切短暂的快乐,就都不重要了,同样,世上那一切短暂的痛苦,也就不重要了。因此,在两首诗篇的最后,大卫都以喜乐、欢呼、歌唱来结束。

 

我们需要更有实践性的引导。该如何得到这喜乐呢?我要建议各位的是,先仔细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状态,有没有失去喜乐,有没有焦虑。然后,找到这焦虑,你一定能够知道引起焦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然后,你需要问自己,在这件事上,就是在引起你焦虑的这个特定的事情上,神在哪里?是不是神好像隐藏起了自己、沉默了,你的眼前只有自己、别人,某件事情,某样东西,某种关系?接着,你需要顺着这一点继续前进,问自己:你真信耶稣吗?你真信祂是神吗?真信祂有能力和良善吗?你真信祂代替了你进入真正被上主遗弃的黑暗中,为你赎清了所有的罪过吗?你要将你的注意力从这世界的环境转向基督。请记得,是祂,而不是你,进入了那完全的黑暗,祂如此牺牲,是为了你可以不必受此痛苦,是为了你不需要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哭天抢地却不蒙垂听。因着祂如此牺牲,现在是欢乐的日子,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位大祭司,为我们而死,为我们复活!

 

大卫、约伯、亚伯拉罕、众先知、历代圣徒,都是存着信心离开这世界的,他们虽然没有亲眼见到耶稣,却从远处望见,在困苦中坚信,祂必要拯救,祂必不至永远沉默。而今日,我们知道更多:圣子如何进入人世间,默默地忍受苦难,显明祂的慈爱何等长阔高深。你要信祂!用单纯的信心回应这位救主。这样单纯的信心,将会带给你从活水源泉中流出的喜乐!

 

基督徒实在没有失去喜乐的理由,而我们的善行,都必须从因信心而来的至高喜乐中发出,所有这一切,都是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的。大卫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示范:在这世界,义人虽有苦难,至终却要欢喜快乐,因为已经有了那位爱我们、为我们牺牲、忍受苦难、复活高升的主!

 

今日我们蒙召,是要用祂赐给我们的一切来颂赞祂、归荣耀给祂,欢欢喜喜地庆祝这个节日。愿这喜乐常常从我们里面涌流出来!阿们!

 

 

[1] Delitzsch Franz,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02), 119. 转引自威廉·范甘麦伦,《诗篇(上)》,潘秋松、邵丽君译 (南帕萨迪纳:麦种传道会,2011年),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