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3年12月号(总第96期) 莫重搭架轻培枝——训练“使万民作耶稣门徒”的门徒

莫重搭架轻培枝——训练“使万民作耶稣门徒”的门徒

 

文/科林·马休(Colin Marshall)、东尼·潘恩(Tony Payne) 译、校/米麦工坊

 

一、枝子与支架

 

我家后院有两个藤架。

 

车库外墙上的那个架子,可以称得上是一款很不错的格子架。这个架子不仅牢固,还设计精细,外面的绿色喷漆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我很想说它是我的杰作,但事实上它并不是。这个架子一定是有人付出了很多心血才搭建好的,它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艺术品。

 

但它唯独缺少了一样东西:枝子。我想支架上面应该是有过枝子的,只是园丁实在是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搭这个支架,最终却没有时间来照料植物,因此没了藤蔓绕架的景象。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一副架子了。

 

另外一个支架在我家围墙边上,立在茂盛的茉莉花丛中,毫不起眼。施了几次肥,浇上一些水后,茉莉花枝不断冒出新芽,绕着围墙茁壮成长。初春临近,它会开出洁白的花朵,甚是美丽。有时,我会修剪一些枝子;有时,我会除掉一些杂草;有时,我也会喷洒些药物防止小虫噬咬翠绿的枝叶。茉莉花不断地怒放着。

 

这个支架因为藏在茉莉花丛中,很难看得出它长什么样。从仅有的几处隙缝窥探进去,我发觉这个架子好多年没有刷新了。因为枝子的缠绕,它的一端已经从围墙上脱落了下来,我试着固定了几次仍是没有用。茉莉花蔓已经完全覆盖了整个支架。我知道我必须尽快维修,以免整片茉莉花蔓最终把花架扯倒,甚至连累围墙都会倒塌。我总是在想,是否应该从茉莉花丛那里剪一些枝条下来,种在空置着的那个华丽支架旁;但这样会遮住那个空支架本身的美丽,好像又有点可惜。

 

支架喧宾夺主

 

当我坐在我的后院观赏这两个花架时,不止一次地联想到教会的组织架构。大多数的教会都可被看为是包括支架和花枝的混合体。任何的基督徒事工,都是在圣灵的大能之下,向万邦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劝多人悔改归向主,并在福音里坚定且成长──就像是栽种、浇灌、施肥和修剪葡萄枝的工作。

 

然而,就像葡萄枝的生长需要一些支架来支持,基督徒事工也需要一些架构的辅助。至少我们需要有场地让大家聚会,有圣经供我们阅读,有一定的领导和治理架构带领教会的发展。所有的教会、团契或者机构,都有一定的支架在支持着他们的工作。事工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架构的调整。管理、财政、基础设施、组织架构以及领导体系,都会随着枝子的生长而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好的支架搭建团队是无价之宝,任何成长中的事工都缺不了他们。

 

那么在你的教会中,支架和花枝是否都在健康成长呢?

 

也许,架构工作占据了整个事工的重点,风头完全压倒了枝子。不同的委员会、行政架构、项目、活动以及筹款等等,大部分的人力都投进这些工作中,而真正使枝子成长的福音事工却少有人问津。事实上,这个工作只发生在每周主日聚会的时候,也只有牧师藉着讲道在做这个工作。

 

如果你的教会就是这样子的话,那么里面的每一根枝子可能都是枯萎的,树叶也是枯黄的。这也表示果实应该是屈指可数,新芽更是寥寥无几。牧师依然是努力地工作,但很多时候都感到身心俱疲,而且也很少人关心他所做的工作。他经常为福音事工不结果子而感到颓丧。他其实很想鼓励更多的基督徒参与这使枝子成长的工作,能有更多的人来浇花、施肥,彼此支持,在基督里成长。可悲的现实却是,他思考这些的同时,还要兼顾绝大部分的支架工作──建立小组、安排执勤、维修教堂、筹集奉献、财政规划、计划安排、统筹活动等等。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架构工作就是这样:它往往会喧宾夺主,甚至完全占据使枝子成长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是因为搭建支架的工作比较简单,也少有人际关系上的磨擦。而修剪枝子的工作需要与人交往和互动,也需要很多的祷告;更需要我们依赖神,开口向他人传讲神的话语。我们罪的本性时时阻挠着我们做这样的事。试想一下,参加教会大扫除、清扫一下落叶,或者在小区里和邻居分享福音,两者你会选择做哪样?去开会讨论有关教会地毯的事情,还是和一个朋友约谈面质他所犯的罪,这两者你又会选择做哪样?

 

而且,支架工作通常都比修护枝子的工作更容易吸引人的眼光。它显而易见,也比较按部就班。通常都是一些看得见的工作──一个会议、一项活动、一个策划、一个预算、一项基建工程,都是一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甚至想把整个架子造得如巴别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但支架上的花朵却屈指可数。

 

架构工作在很多教会中都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基督徒对事工所拥有的一种制度化的认识。教会、基督徒团体甚至整个教派,都很有可能把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如何保持他们的结构体系上。我认识的一间教会,每周都有23个不同的团体举办活动,并把它们列在每周的周报上。这些团体活动最初都是出于好的理由而设立的,都是想要枝子在教会生活的某个层面成长。这自然会导致很多人每周在教堂里参与很多不同的工作。但究竟有多少是使枝子成长的工作呢?枝子到底有没有成长呢?有多少人听到了神的话语,并且靠着神的圣灵日渐增加对神的认识,活出属神的生命呢?就我所提到的这个教会而言,这样的成长是寥寥无几的。

 

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在很多教会中,维护支架的工作确实取代了修护枝子的工作。我们开会、维护教堂、参加委员会、委派工作人员、处理各项事务、筹集款项,做带领者希望我们去做的事情。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对枝子工作越来越觉得疲惫,也就更倾向于做这些支架工作。有时或许因为我们已经被外界看成是成功的园丁了,所以认为是时候退出枝子工作,而去叫其他人做枝子工作。

 

可是我们应该驻足思考一下,神给祂的子民有怎样的使命。“枝子与支架”不只是一个用来描述我们教会事工所面临的挣扎的比喻,它也描述了福音如何在我们的社区、城市甚至整个世界得以广传。

 

枝子和使命

 

1792年,一位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的年轻人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叫《基督徒当竭尽所能引领异教徒归正》(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克理在文中反对当时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很多人认为,马太福音28章中的大使命早已在第一批使徒的时期达成了,所以不需要应用在后代的教会生活上。对于克理来说,这种观点是在逃避基督徒应有的义务,他认为大使命是各个时代的基督徒都应有的义务和权利。因而开始了现代宣教运动。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这样理解大使命已无需争论了,我们当然应该差派宣教士去到世界的尽头,带领世界各地的人来归向主耶稣基督。但“宣教”到底是不是马太福音28章所强调,从而呼召我们要去做的事情呢?这个大使命是不是每间教会、每个基督徒都该致力去行的呢?我们值得花些时间来认真看看这段著名的经文。

 

当时,在加利利的山上,看到复活的耶稣而惊喜交加的门徒们,拜倒在耶稣跟前,心里百感交集,也疑虑重重。而耶稣对他们所说的话却完全没有让他们得到安抚。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28:18),祂这样告诉祂的门徒。这个宣告的弦外之音是但以理书7章的展望:那位“像人子的”来到亘古常在者的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和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祂”(但7:13-14)。

 

“这就是我”,耶稣这样告诉祂的门徒。在过去的三年中,门徒们也亲眼见证了这事实。耶稣这位大有能力的人子行走在他们中间,让有病的得医治、使死人得复活、使罪得赦免,并带着权柄教导众人。现在,就在这人子的面前,门徒们亲眼看到了但以理书7章的应验。万民都要屈膝敬拜的这一位,现在就在这里!

 

耶稣取得了独一、至高无上、全球性的权柄,正是基于此,祂差传祂的门徒到万国去,使万民都来作祂的门徒。有时候,可能是因为翻译的缘故,我们会觉得整个使命的重点在“去”这个字上,但其实整句的主动词是“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并且用另外三个分词来辅助这个主动词:去、施洗、教训。

 

“施洗”和“教训”是使人作耶稣门徒的途径。不管“施洗”有什么其他的象征意义,这里的用意是指门徒们邀请人们悔改,把自己交托在耶稣的主权下面。

 

门徒们的“教训”就是传讲耶稣向他们所做的事。耶稣是他们的“夫子”(参太12:38,19:16,22:16、24、36,26:18),他们因着耶稣的教导而增长对祂的认识。现在,这批门徒将会教训人们如何遵守他们主人所吩咐的事。这个“藉着教导使人作门徒”的方式和路加福音中传讲福音的使命如出一辙,路加记载耶稣说:“人要奉祂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路24:47)

 

那“去”是什么呢?根据传统的说法(至少在克理之后是这样),这个字通常被理解成是宣教的方式,把宣教士差派到世界各地去的指令。可是,这样的观点会让教会认为,他们遵守主的教训的方式就是奉献金钱或者差派宣教士去国外。但是整个大使命的重点不在“去”上面,而在“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上面,“去”只是其中一个必要的成份(也就是说,门徒们必须离开看到主的加利利山,才有可能把人带来作耶稣的门徒)。这个大使命最根本的任务不是要宣教士群体去到某个国家宣教,而是要每间教会、每个基督徒在每一刻都把“使万民作耶稣的门徒”放在生命的首位。

 

耶稣的权柄是没有任何局限的。祂是主,是我的邻居的主、我的社区的主、我的同事的主、我的家庭的主、我的城市的主、我的国家的主,因为祂是全世界的主。我们当然不应该停止差派宣教士去到那些福音未达之地,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使万民作耶稣的门徒”是我们每个人(因此也必将是每个家庭和每间教会)的中心使命。

 

马太福音28:19中的“使万民作耶稣的门徒”这个使命,并不是仅仅颁布给当时在场的那几个门徒。这第一批门徒被耶稣赋予的使命是“使万民作耶稣的门徒”,那些听了门徒们的话而成为耶稣门徒的人,也同样顺服在耶稣的主权之下,因此他们的使命和那最初的十一个门徒的使命是完全一样的。他们也要传讲“耶稣是主”这个好消息,而听到他们的人也要继续这样行,“直到世界的末了”。

 

卡森作出了这样的总结:“这个使命至少是给那十一个门徒的,但那十一人的身份是耶稣的门徒(参太28:16),因此他们就是所有门徒的典范——所有耶稣基督的门徒都要使他人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即耶稣基督的门徒。”[2]

 

被召作耶稣的门徒,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成为耶稣的门徒。当然,每个基督徒都会有不同的恩赐,也会参与在不同形式的事工中。但是所有人都是耶稣基督的跟随者,他们跟耶稣的关系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门徒与师傅的关系,因此他们也都是“传承人”——去使更多的人成为基督的门徒。

 

因此,基督徒事奉的宗旨很简单,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可以衡量的:我们是否带领更多的人成为基督的门徒,并且培养他们活出门徒真正的生命?很多时候,教会比较制度化或世俗化,常把重点放在如何使一些固有的事工和架构能持续下去。然而,带领更多的人成为主的门徒的宗旨却越来越淡化了。大使命为教会是否真的在参与基督的事工设立了标准。

 

我们是否致力于使更多的人成为基督的门徒呢?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增加我们教会的人数,而是要带领人成为基督真正的门徒。或者继续用之前的比喻来描述:我们的目标是使枝子成长,而不是增加支架。

 

“支架和枝子”的比喻为基督徒事工提出了一些本质问题:

  • 枝子是为了什么而生长?
  • 枝子如何能够得着成长?
  • 使枝子成长的工作在我委身的教会有怎样的地位?
  • 修护枝子是怎样的工作,而搭建支架工作又是怎样的?两者有什么区别?
  • 不同的人可以怎样参与使枝子成长的工作?
  • 我们怎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使枝子成长的工作?
  • 枝子与支架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

 

重新定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得到答案,是教会的当务之急。目前教会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混乱不堪。

 

二、从支架到枝子的“思维大挪移”

 

每个基督徒都希望他们的教会得着真正的成长,但却不清楚从何开始、怎样着手。那些教会成长专家轮番登台,提倡的方式花样百出犹如女性时装秀。我们一会儿蜂拥而入尝试最新的事工,一会儿又转去另一个有看头的模式,期望着最终能找到成功的秘诀。

 

即使是那些敬虔、忠信的牧者们,虽然已经尽量避免受到潮流的支配,也还是难免产生困惑——尤其是想弄明白圣经究竟是如何定义基督徒事工的,而这些事工又如何演变成他们所属传统的一部分。

 

我们都潜移默化地受着传统的限制和影响,其程度远超于我们自己所觉察到的。传统和习惯或许不会使我们陷入严重的错误,但它们却时常导致我们偏离主要的目标——也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成为耶稣的门徒。我们都习惯照着一种方式做事(虽然初衷都是好的),而导致一些重要的根基渐渐被忽视甚至被遗忘,这会让我们付上极大的代价。我们经常本末倒置,而后又纠结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基督徒事工到底是什么?它的目标有哪些?它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其中?这些是当今教会都应该重新定位、重新思考的问题。

 

正如我们前文已论证过的,就如支架不会成长为枝子,架构也不会成长为基督徒成长型事工。因此,大部分的教会都需要作一个明确的调整——不要继续把重点投放在设立更多架构或维持架构的工作上,而要把精力投放在,使人成为“使万民作耶稣门徒”的门徒。

 

这可能需要我们的思维作出彻底甚至痛苦的改变。下面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帮助大家做一个“思维大挪移”。每一个例子都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使我们看到哪些事工(或者事工的哪些方面)阻碍了人的成长。这样的调整一旦付诸实行,将会为事工和事工培训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远景。

 

1、从执行常规挪移到建造生命

 

当我们为来年的事工作计划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方式可以归成两大类。一类是从教会现有的常规安排开始(比如,主日学、青年团契、少年团契、查经小组等),考虑这些常规安排如何运行、延续或者改进。另一类则是从教会里的成员开始规划,不先认定任何的架构或安排,而是首先关注:神把哪些人交托给我们去牧养,我们如何帮助他们成长,我们该如何训练和激发他们的恩赐去服事其他人。

 

后者就是一个革命性的思维大挪移: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围绕着人来开展事工。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常规安排已经不再起到建造人的作用;或者,你也会发觉有些安排运作不下去了,因为执行这些常规工作的人力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这些安排需要舍弃。对于那些曾深度参与某些事工因而特别有感情的人来说,这样的割舍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当你训练同工善用他们的恩赐并抓住机会时,一些更适合的新事工必会随之而生。

 

2、从举办活动挪移到培训福音使者

 

教会通常采用以活动为主的方式来传福音。福音晚会、大型布道会、专题讲座、节日爱宴和其他集体活动,成为传福音的支柱。而为了一些眼目可见的成就,教会不断地举办越来越多的活动。

 

然而,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样的策略已经开始出现漏洞。在整个世俗的后基督教时代,许多非信徒根本不会来参加我们的这些活动。就算是我们教会的成员,出席率也是七零八落的。这种以活动为主的策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讲员的个人感染力和恩赐。很多教会牧者和骨干同工的时间、精力都被筹备和举办这些活动所占据。从某程度上来说,这样的传福音是一个“中央集权式”的方式,举办起来虽然费力,但对教会领袖来讲,这种方式比较容易掌控和管理。可是,这需要非信徒自愿来到我们这里,并对我们的活动感兴趣。最终,这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方式使人人传福音的参与范围缩小,并降低了训练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希望传福音的策略是以人为中心的,那么,我们需要注重培训人,因为这会增加传讲福音的人数和他们的效率。也就是说,培训基督徒在个人交往和公开场合都能恰如其分地传扬福音。这样的策略需要我们识别并装备更多的“能传讲福音的人”,因此才能有更丰富多彩、更有效的活动。此外,你还可以藉着这些活动来培训同工,如果教会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在活动当中去传讲福音,那么更多的非信徒就会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可是请注意:这不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策略,也不是一个省时省力的策略。培训传福音的同工费时长久,那些年轻的“能传讲福音的人”需要时间去建立适合他们的事工,以便更好地传道。这将意味着我们要愿意放手,不强求他们按着常规行事;因为当福音得以传讲的时候,基督会亲自聚集祂的子民,把他们召聚到不同的基督徒群体中去,而这些团契很有可能无法融入到我们现有的整齐架构中。

 

3、从使用人挪移到栽培人

 

教会的很多活动都是依赖志愿者的参与而得以运作和扩展的。因着神的供应,这些志愿者成为教会的新鲜血液:他们无私奉献一个个夜晚、一个个周末来运行周日聚会、主日学、青年团契、查经聚会、各项会议,并且还要照看教会财务等。有这些甘心奉献的志愿者,却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通常都只是使用他们的能力,却忘了要培训他们。当他们精力燃尽、事奉缩减的时候,我们才发觉,我们并没有栽培他们的灵命和培养他们服事的潜质。因此,我们需要慎重地思考一下,如何鼓励、帮助他们更深地认识耶稣、爱耶稣,而不只是一味地使用他们而已。因为事工不会带来灵命的成长,而是基督徒生命的成长产生出真正的事工。

 

举个实例。我认识一对忠实、热心的基督徒夫妇,他们连续六年带领教会查经小组,同时还得承担很重的学习和工作上的任务。到了第七年,他们的牧师鼓励他们休息一年。这一年他们不用带领查经小组,只是单单参与小组的活动,藉此让他们得以休息,也恢复他们的能量。这一年之后,他们又重新回到带领小组的角色。我们需要照顾我们的人,帮助他们在服事中茁壮成长,而不是榨干他们的能量,只是利用他们来维持我们的各项活动。

 

4、从填补空缺挪移到装备工人

 

牧者面临的一大压力就是,当有人退出某项事工时就急需找人填满空缺。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忙于填补空缺的话,我们的事工永远只是停留在维修模式:确保现有的各项活动持续运作,而不去思考如何开发新枝子。我们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各个活动项目,而是从神交托在我们手里的人开始。每个人都是主耶稣基督赐给我们教会的珍贵恩赐,我们要好好地装备他们来服事主。因此,要问的问题可能不是:“谁可以填补这个空缺?”而应该是:“这位弟兄或者姐妹适合在哪个领域服事?”

 

我们可能都亲身经历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照这种方式思考。举个实例,撒拉是一位优秀的体育运动精英,藉着体育界的福音事工而信主成为主的门徒。她信主之后,有人细心地跟进她的灵命成长,帮助她坚固信心。教会也为她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她成长的氛围。此外,撒拉对传福音充满激情,而且她也有很大一群还未认识耶稣的朋友和队员,是她渴望传福音的对象。可是,教会却没有鼓励和装备她去这样做,反而积极地邀请她加入教会的一个管理委员会,因为那里有个空缺,而撒拉当然也很热心地去帮忙。这个教会所做的就是填补空缺,而不是围绕着每个人的恩赐和所拥有的机会来成长基督徒事工。

 

另外一个较好的例子是大卫,一个饱受精神分裂煎熬的年轻人。大卫曾是一个非常能干又爱主的年轻人,但是他的病意味着他几乎无法参与任何一项事工。他的精神状态不太稳定,所以没有办法带领一个查经小组或者跟进一些新的基督徒,甚至没有一个教会活动是他能有所贡献的。但是,当他头脑清楚理智的时候,却有巨大的潜能去传福音给他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和他一样饱受精神混乱煎熬的病人。他的牧师发现了这点以后,就针对大卫的这个恩赐鼓励他、培训他,也鼓励其他的一些基督徒去支持大卫,作他坚实的后盾。这是一个很令人鼓舞的例子,在发现一个基督徒的特别潜质之后,装备、帮助他带领其他人来成为基督的门徒。

 

如果我们能从这样的角度去看事情,那么将会有一片全新的事工围绕着神所赐给我们的群羊而展开。我们不再关注于空缺的填补,而是培训同工,使他们有一天能在自己的同学、同事、同胞、同乡之间,在自己的工作场所开始“使人作基督门徒”的事工。除此之外,这也可能帮助我们发现哪些人适合全职服事。

 

5、从解决问题挪移到引人成长

 

很多基督徒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只有当人生病或失业的时候,才是探访、为人祷告的时机。无可厚非,教会里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和任何其他人一样,神的子民也会有实际的需求。身为基督的仆人,我们需要适时地关怀和照顾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需要是什么,个人的情况怎样。我们不能用敷衍的话语来忽视他们的问题(参雅2:14-17)。

 

可是我们也需要小心,不要营造一个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相处文化,使得人们只有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才互相联络。如果我们的事工只是忙于回应人们所遇到的问题,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需要的人就会被忽视。我们的目标是要鼓励人们更多地认识神,更愿意活出圣洁的生活,不管他们目前是遭遇艰难还是一帆风顺。我们传扬基督的目标是:“用诸般的智慧劝诫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

 

所以,问一下自己:“我的事工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动地回应人们的问题,那么你会没有时间参与主动型的培训,也会没有精力发展新的事工。如果你的服事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基础,那么那些有最多问题的人将过度占据你的时间,而且这些需要会让你精疲力尽,导致你无法有效地开展其他的事工。

 

6、从依赖牧师挪移到团队事工

 

每个宗派(或独立教会)都会按立和委派牧师为忠实的牧羊人,牧养基督的羊群。这样做是好的。但是,这种按立制度也有可能会阻碍教会的事工发展。首先,如果只有委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牧者,那教会就没有动力去鼓励更多(没被委任)的基督徒去尝试运用他们在教导和传福音方面的恩赐。第二,如果宗派制度只专注于给空缺的教牧位置寻找牧师的话,那么培养那些能传讲福音的布道者就不必要,培训更多的牧者去建立更多的教会也不需要了;但这些人可是一群能发展新的事工和创造更多机会的人。第三,我们就会倾向于挑选一些适合这种宗派制度的人,而忽视了另一些可能:有些有恩赐的人不一定能融入传统的体系,但是却很有潜力去拓荒、开辟新的福音机会,来补足宗派制度所不能及的领域。

 

根据传统的思维,按立的牧师们应该做所有的公众事工:讲道、圣餐、洗礼、探访、布道、小组,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专注于团队事工的话,这些事工就成为团队一起做的工作。教会成员可能会因为以下原因反对团队事工。第一,对事工团队的培训似乎重此轻彼,因为只有少数人被选出来去接受培训。第二,有些人只希望“正式的”牧师去传道或者探访,一旦这些事工由一个其他受训者或教会同工来实行,有人就会觉得不舒服。第三,牧师们用在培训团队上的时间,往往被看做是干扰了他们的牧养工作。但是,团队事工的益处其实有很多,因此值得让我们的牧者花时间搭建团队一起传扬福音,使更多人来作基督的门徒。

 

7、从专注教会体制挪移到缔造事工伙伴关系

 

许多教会的精力花在如何治理教会这个责任上。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所有的教派都有自己治理教会的方式;而每间教会应该尊重这些传统,因为这些传统也是来自于对圣经的认识。但是,生硬地执着于某个体制也有可能给培训门徒带来阻碍。有一些关于教会体制的问题占据了教会很多时间,比如:“实习牧师和事工团队在我们现有的教会结构中是什么地位?他们是长老呢,是执事呢,还是教会某个委员会的成员呢?”

 

可能更好的方法是从事工伙伴的角度去思考些问题,而不是以教会体制为主要的考量。换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应该先观察某人是否活跃于使枝子成长的工作,然后才赋予他长老或领袖的职责。这些人选应该已经是常带领他人读经祷告、常和邻居分享福音的伙伴同工。

 

8、 从依赖神学院挪移到建立本土训练

 

设立神学院,由一些有恩赐并且学识渊博的牧师来提供正规、严谨的神学训练,是很有智慧的策略。这样的训练对于按立牧师、栽培工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单单依赖神学院来培训牧师,造就同工们的信仰、品格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培训要在每间教会的日常事工中进行,才会有最佳效果。所以,如果神学院的教导和教会的培训能携手共进,那将是非常有帮助的策略。但这两方面的培训不一定能同时进行。例如:在我们教会,正规的神学教育通常是“三明治”的夹心,夹在进入神学院之前的事工学徒培训和毕业后的全职服事中间。

 

每间教会也可以把正式的训练或线上教学嵌入教会平时的培训,来帮助基督徒成长。例如,一些远程的神学课程,就能帮助基督徒在接受教会培训的同时增加神学知识。

 

9、从回应即时需求挪移到放眼长期拓展

 

我们很容易因为维持现有的事工而忙得焦头烂额。紧迫的事总是把重要的事挤在了一旁,而每个人都认为他们的事应该第一个解决。我们知道训练基督徒领袖能够维持并扩展福音事工,但保持每周教会的运作已经花费我们许多精力。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满足当下需求,转移到长期拓展的话,我们所面临的压力就会变得不那么急迫,久而久之甚至会消失无踪。

 

10、从参与管理挪移到培训教导

 

牧者们肩负着管理神托付给他们的各项资源的重任,因此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行政事务。但是一个隐藏的陷阱就是,他们会被这些行政事务所累,而没时间去从事培训和教导基督徒的事工。你教会的牧师们每周会花几个小时参加组织会议、教会资源管理、安排教会活动以及处理教会行政事务?这些事情能不能通过培训其他一些同工来分担?你的牧师们能否从这些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培养新一代的基督徒领袖?

 

11、从致力教会成长挪移到渴望福音广传

 

一旦我们花了时间和精力培训了团队骨干,接踵而来的担忧就是:他们会离开我们。但是,我们培训基督徒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将来他们可能会接受正规的神学教育,从事全职的教牧工作或者去全职宣教。我们应该立志当个“出口商”而不是“囤积商”。在一个人力资源本就短缺的教会中,这是很难想像的;即使在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教会中,人员周转不开都会经常发生,继续培训工人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的事工目标不能局限于我们所在的某个地区,而应该放眼全球:我们所祈求的目标不是我们教会的成长(比如:聚会人数的增多、金钱奉献的增加、教会名气的增大等),而是期盼福音广传。如果我们培训和差派工人进入新的禾场,不仅是在本地也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那么我们自己的教会人数即便没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福音却得着发展而进入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现实中如何施行这些“思维大挪移”。设想有一个成熟的基督徒在某个周日聚会之后对你说:“其实我挺想参与这里的事工,挺想尽一份力的,可是又觉得似乎没什么事情让我去做。我觉得我不是这个教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因为没人叫我去参加一些团队会议,也没人邀请我去带领一个查经小组。我能做什么呢?”

 

听到这些话,你会怎么想?你是否在想,有哪些事情可以让这个基督徒去参与?教会有哪些工作可以让他去做?有哪些事工可以让他去帮忙?

 

对于如何让教会成员参与教会中的服事,我们通常的考虑就是有哪些具体的工作他们可以做,比如:欢迎小组、查经组长、主日学老师、财务、诗歌带领、音乐事奉、金钱点算,等等。但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只要所有的工作或者任务都有人在做,就真的没有什么空缺让人可以参与了。对于那些无事可做的人,他就会觉得:“我成了教会的一个过客。我只能等着被叫去做某些事情。”这对教牧团来说也很简单:让基督徒参与教会,就是给他们找些事情做。有些教会成长专家甚至提倡,在六个月之内若能给新人找到一份他可以做的事情,会让他有归属感。

 

然而,如果神的工作是关乎人,在人的身上动工,藉由基督徒忠实地祷告并把神的话语告诉另一个人,那么这样的工作是永远需要人的。基督徒有无限的机会服事他人!

 

所以,你可以这样回答那位基督徒:“你看到那个独自坐在一边的人吗?那是朱莉的先生,他还没有完全融入我们这个教会,其实我还不确定他是不是已经成为基督徒了。我带你去认识他一下如何?你愿不愿意约他一起喝个茶、读读圣经?或者,你有没有看到那边的那一对夫妇?他们是刚信主的,应该非常需要我们去鼓励和牧养他们。你和你太太有空的话,也可以约他们一起吃晚餐,更多地认识他们,之后也可以和他们一起读经和祷告。如果你还有很多空余时间想要更多地参与教会的服事,你可以为我们这个社区的人们祷告,邀请一些人来你们家聚餐,这就是向他们传福音的起点啊!”

 

当然,很可能那位基督徒会说:“但我不知道要怎么做这些事……我不确定要说些什么或者要怎么开始。”

 

这时你就可以邀请他:“没关系,我可以教你!你愿意和我一起学吗?”

 

作者简介

 

科林·马休(Colin Marshall)是“福音事工学徒训练”(Ministry Training Strategy)的创始者和“栽培枝子者”(Vinegrowers)的总负责人,拥有三十多年培训基督徒的丰富经验,为大学生事工和本地教会培养了一批忠实于圣经教导的福音同工。他致力于为福音的发展培养信实的基督徒,装备众弟兄姐妹带着祷告忠实地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马休毕业于摩尔神学院,著有《成长小组》和《福音传承》等著作。

 

东尼·潘恩(Tony Payne)是马提亚传媒出版社(Matthias Media)的总编辑,致力于出版符合圣经真理的著作,以期帮助弟兄姐妹更认识神、更爱主耶稣基督、更愿意服事他人。潘恩毕业于摩尔神学院,是很多基督徒书籍的作者或主编,其中不乏在海内外皆享有盛誉的《人生二路》、《神啊!求你引领》、《神啊!求你聆听》等书籍。

 

[1] 本文转载自《枝与架——论教会事工与福音成长》1-2章。科林·马休(Colin Marshall)、东尼·潘恩(Tony Payne),《枝与架》(The Trellis and the Vine),米麦工坊译、校。标题为编者另拟,正文略有编辑。承蒙授权转载使用,特此致谢!——编者注

[2] D.A. Carson, Matthew, ed. Frank E Gabele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8(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4),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