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清虔 我为什么要到一间吵闹的教会,听一个肤浅的牧师讲幼稚的道? 我们牧师叫我和女朋友分手,因为她不是上帝为我预备的,如果不这么做,就是不顺服上帝! 我们牧师说,要每天宣告,事情就会成就! 我对牧师的说法有意见,牧师竟然说要找人为我赶鬼! 我现在真的是混乱了,我想介绍我的朋友去教会,但实在不知道该到哪一间教会,我很怕他一进去,就被教坏了! 我觉得好饥渴,都快要burn out了,我需要被牧养,但是主日讲台与小组聚会都无法满足我的需要! 缘起 我现在是一间大学的专任教师,没有固定牧养教会,每周都受邀到不同的教会讲道,也到东南亚的教会事奉,接触了各路教会的信徒,也接到各种疑难杂症的电话。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慨,想起圣经中保罗为了众教会而挂心,我也开始有了 …
阅读更多 »十字架的功用——末世论和基督徒受苦
文/小理查德•伽芬(Richard B. Gaffin, Jr.) 译/赵刚 校/煦 编者按 末世论决定教会的生存形态与牧养哲学,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当年,末世论是家庭教会与三自运动的重要分野点之一——天国的超越性直接否定了建制性教会在地上参与建设人间天国的可能性。舍己背十字架、对超越性永恒天国的盼望让家庭教会走过逼迫的狂风暴雨。 今天,系统性意识形态逼迫已经成为历史,建制性教会与社会各构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常常体现为利益性的冲突,而基督徒个体更多面对的则是无处不在的诱惑。老一代家庭教会在逼迫中舍己背十字架的属灵传统似乎一下失去了用武之地,大批家庭教会的第二代子女变得不冷不热,而新型教会也不太谈论舍己背十字架的属灵传统。我们的战 …
阅读更多 »附录:伽芬(Gaffin)教授及其神学贡献
文/禾壮 伽芬(Gaffin)教授堪称当代改革宗神学的巨匠。他受教于创立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的第一代神学家,尤其是John Murray,E. J. Young(伽芬的岳父)和Cornelius van Til等大师,但他也继承了改革宗圣经神学的开山鼻祖,老普林斯顿神学院教授Geerhardus Vos的衣钵[1],同时吸收了当代荷兰改革宗神学巨擎Herman Ridderbos对保罗研究的重要贡献[2],从而集当代改革宗神学最优秀的成果于一身,进而产生出以基督为中心的救赎历史观。 从救赎历史(historia salutis)和救赎程序(ordo salutis)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救恩和上帝的启示,是公认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圣经神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
阅读更多 »背十字架舍己跟从主[注1]
文/越寒 基督徒最苦的是什么? 不止一个弟兄和我说过:我真是苦啊,我愿意爱主,愿意为主大发热心,可总是胜不过自己。我想这是大家共同的痛苦,不但我们是这样的苦,保罗也是这样苦,他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弟兄姐妹,我们都是有主生命的人,都是蒙召跟从主的人,都爱慕主耶稣,愿意跟从他、效法他,更深地明白主的救赎之道,在心灵诚实里来学习敬拜他、事奉他。可是我们却常常走道路走得很苦,背十字架软弱无力,沉痛之余,只有和保罗一起呼喊道:“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 既然如此,为什么主又要呼召我们背十字架跟从他呢?其实,就我的点滴体会而言,这是跟从主走十字架道路时,几乎必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前,教会中 …
阅读更多 »苏文峰牧师访谈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前不久本刊以“工人的事奉和品格”为主题,采访了苏文峰牧师,相信苏牧师个人的成长和事奉的反思,会给我们很多的提醒和激励。 问: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请苏牧师分享一下您蒙恩信主的经历。 苏牧师(以下简称苏):我出生在基督徒家庭,从小就到教会参加主日学并各样的聚会,所以对信仰有很多的知识。但我重生得救是在初中一年级。我参加一个夏令会,讲员是内地会的传教士韩宝莲。会中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是挂名的基督徒,她就特别针对我们说:“你们中有很多人都是挂名的基督徒,你们要重生得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认识到耶稣基督是自己的救主。所以我盼望你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祷告,你们要随便应付过去的话,让你们今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她是一个美国人,讲话很有意思。那天圣灵感动我, …
阅读更多 »教会不给传道人合理供应是走十架道路吗?
文/慕香柏 一把辛酸泪,神人皆痛心 曾与一些传道弟兄交通,都感到,目前中国大陆许多本土教会,不按圣经供应传道人(本文中泛指所有全职事奉的人,小教会一般是牧者),并认为这才是属灵,才是背十架,才是走信心道路,造成了很大的危机。 案例一: 北京某教会的传道人胡弟兄(本文人名多用化名),已全职4年,服事的稳定信徒至少有200人以上,很有传福音的恩赐,也常到各地农村服事。以前他的月收入3000元,几年来教会每月供应1090元,而这几年北京生活成本上涨了好几倍。他的妻子是民工,月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有时还没有工作。他有一个孩子,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在老家上中学,父母年迈多病,父亲食道癌动过几次手术,每次治病就欠下一些债。他家里常有路过的传道人,有 …
阅读更多 »中国教会与阿拉伯宣教
文/高真 自1989年马尼拉第二届洛桑会议提出“10/40之窗——未得之民”这个概念以来,全球基督教都非常关注北纬10/40度之间这一世界上最有宣教需要的地带,而身处其中的正是阿拉伯世界。 对于中国教会来说,阿拉伯世界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但在“向未得之民宣教”运动的推动下,在圣经的大使命的催促下,中国教会向中东宣教的心志与日俱增。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阿拉伯宣教呢? 笔者与几位弟兄姐妹春节前一同组队到埃及、叙利亚和约旦进行了访宣,亲身与当地社会、教会、神学院与信徒进行接触。我们中国教会想探究阿拉伯世界,想去阿拉伯世界传福音,首先要做的是了解阿拉伯世界,正像摩西差派12个探子一样。 阿拉伯世界是如何看中国和中国教会的?阿拉伯世界又是怎样的 …
阅读更多 »保罗的领袖原则——《领导力》
文/王培洁 《领导力》(The Book on Leadership)是美国著名解经家约翰•麦克阿瑟著作中译介到国内的第一本。本书根据使徒行传27章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对自己的描述,将保罗的领导原则一一剖析,展现在读者眼前。 达拉斯神学院的释经讲道学教授雷吉•格兰特(Reg Grant)提到,释经讲道的大纲就好像一把折扇,而讲道好像把折扇打开,谈到第一点,就如打开折扇的一折,接着由第一点引向第二点,第二点引向第三点,好像扇面一折折打开,上面的图案一点点展现——就这样,圣经的真理抽丝剥茧一般,被发掘出来。巴刻(J. I. Packer)认为:“释经讲道的真正概念,是讲员应该成为经文的代言人,把神的话传给听众,并且使经文之论旨得以被彻底了解、应用及传扬,使听众可以领悟并 …
阅读更多 »教会合一的反思
圣经中的分离
文/陆昆 真正的合一是分离者的合一,没有分离就谈不上合一。没有分离的合一叫混沌,“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那个混沌,所以在讲合一的时候谈分离的问题也是必要的。 教会之为教会,在于信仰告白。当彼得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时候,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5-18),这里的“这”和17节说的 “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中的“这”是同一个“这”。因此建立在“这磐石上”的“这”肯定指彼得所作的信仰告白。有对基督正确的信仰告白,那时真教会就自然存在,而真教会在这个信仰告白中才有可能联合,既然有这个信仰告白就必须联合,而且有这样的信仰告白就已然联合。 今天教会讲合一,把它看为一个不言而喻的价值,好像哪个有更广泛的合一哪个就是更 …
阅读更多 »反思“洛桑会议”赴会一事
文/霍或 随着2010年“洛桑会议”被阻事件落幕,据说还会有“大动作”,此事看来还未“尘埃落定”。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需要惊慌,因为教会总会遇到逼迫,除非我们传的不再是福音,除非我们不再坚持天下人间只有靠着耶稣基督的名才可以得救,否则,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翼翼,总会有冲突,一些本质性的冲突注定无可避免。这个时候,去查找内鬼和指责某某不谨慎,都没有太大意义。当然,该谨慎还是要谨慎,但神许可这事发生,背后必有他预定要给爱他之人的美意。 面对主内弟兄所受到的无理对待,我们当然该有足够的同情和代祷,为那些承受这一切的肢体们,为我们同一阵营的弟兄姐妹们。连今世之子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却总有那么多的纷争和内斗,这是教会的耻辱,也让主耶稣基督的名受辱。他的身体不是分开的,所 …
阅读更多 »洛桑-罗马-所多玛——福音派教会的普世主义危机
文/何当 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13:12 目录 一、中国教会的洛桑事件 二、何谓oikumene(普世)? 三、普世主义与大普世主义 四、教会的合一与淫妇巴比伦 五、天主教的大普世主义 六、福音派“在路上” 七、中国教会的成熟 附录:关于“教会的圣事性” 一、中国教会的洛桑事件 对于洛桑事件,即2010年开普敦第三届洛桑会议中国家庭教会代表被政府强阻于海关,整体未能赴会一事,教会当作何理解?北京守望教会天明牧师从政教关系和社会使命的角度,称“这就是邪恶”,认为教会应克服政治恐惧感,“以洛桑事件为契机……向这个世代发出先知性的真理声音”[1];成都秋雨之福教会王怡长老则指出,西方和海外华人教会长期“因着事工的需求 …
阅读更多 »我们能从历史领受教训吗?[注1]
文/钟马田 译/梁素雅 王国显 校/诚之 也许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在教会内上帝子民的历史,更叫上帝的荣耀受到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谈到从历史领受教训的原因。黑格尔(Hegel)所说的名言提醒我们:“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把这句话应用在世俗的事上,无疑是千真万确的。可是,我不能接受这样的事会发生在基督徒身上,我认为基督徒应该要从历史学到教训;他有这样的责任,因为他是个基督徒。他必须提醒自己要这样做。 我说这话的根据,是圣经本身的教导。比方说,在诗篇里面,我们屡次找到这样的事例:为了强调要宣讲的信息,引起国人的注意,诗人往往会扼要复述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指出国人所犯的错误,正是 …
阅读更多 »“教会合一”是生活实际
文/李锦纶 一、不合一的自然倾向 “教会合一”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基督徒属灵生命的实际。从古至今,海内外的教会在面对合一的问题时都存在极大的挑战,因为有太多需要克服的外在困难,也有不少人为的内在因素,使得保罗在以弗所书苦口婆心地劝勉信徒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外在的因素,包括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分别、经验的不同,而造成隔阂。物以类聚本来是自然的事情,所以朋友与朋友的关系,一般都需要有某种的共同兴趣才能维系长久。然而,我们很难要求教会内所有人都有类似的文化程度,或对事物态度有共同的好恶,所以从表面来看,教会成员必定会因背景差异而产生距离。 不过如果是真的属灵团契,教会的弟兄姐妹却又会在更深的层次有着共同的关注。 …
阅读更多 »如何合一:从圣经、神学、实践角度探讨合一的性质与形式
文/陈已新 圣经中论到神的百姓,不仅关乎分离,也关乎合一。分离是论到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林后6:16下-18),合一是论到神百姓之间的关系(约17:20-21)。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从圣经、神学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合一,在合一的必要性上有很好的论证。 首先,是看圣经中关于合一的教导(约17:20-23;弗4:1-16;腓2:1-11)。这些经文显示出,教会应当合一,她事实上就是合一的。而信徒彼此之间的以及与神的合一,将向世界见证天父已差派他的独生子。 其次,一般性的神学考量也支持信徒的合一。比如,古以色列的独一性和神的独一性,后者是以色列建国的依据,圣殿和律法的制度象征着旧约以色列的合一。而新约经文显示教会是继 …
阅读更多 »信仰三要素[注1]
文/小约翰 信仰不是宗教,宗教是人找神,信仰是神找人。 但圣洁的神能忽略人的罪让人得救吗? 不能。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通过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解决了人的罪,让人在基督里与他和好,好让人行善。 圣经以弗所书2:1-10如此记载: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
阅读更多 »为什么应该发展基督徒的调研事工?
文/慕香柏 一切事奉都必须建立在真切实际的基础上 整本圣经,都在反复强调上帝的信实、可靠、真切和实际。圣经中“真理”(ἀλήθεια)一词,原文就有“真实、事实”的意思。离开了这一基础,就没有基督信仰的任何立足之处。这也是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与佛教的一个根本区别。这启发我们,做任何事,都一定要建立在了解真相、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其结果和执行的实际情况,也一定要较真儿,包括各种比较和鉴别。我们从罗马书中也可看出,保罗在去罗马之前,对罗马教会各方面的了解,已经到了相当深入细致的地步。 但如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到,中国人不较真儿、随意性等文化惯性,同样深深浸染着中国教会,很多事情上我们都不注重调查研究,不较真儿,只是跟着感觉走,随大流。同时可能因为对上 …
阅读更多 »举目向西展望——迪拜访宣经历分享
文/迪宣 中东是上个世纪中期一些中国信徒关怀之地,有位传道人赵崇义弟兄便改名叫赵麦加。麦加乃是阿拉伯的圣地。 1948年1月2日,边云波弟兄禁食祷告一天后写出了一首小诗。诗中说:“向西行,向西行,面向着耶路撒冷向西行!” 经过了 60多年的风风雨雨,2010年4月,我们几个来自北京、浙江家庭教会的肢体,终于在边老弟兄的带领下,由国内向西来到中东迪拜的华人教会中短期宣道,当地肢体说我们是第一支来自大陆的访宣队。后来,我们中的一位弟兄又在11月的时候,帮助两位家庭教会的带领人来到迪拜访宣,并带去大量传福音用品。在迪拜,我们实在看到神的荣耀,愿借着这篇小文,与弟兄姐妹分享。 迪拜(Dubai)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来迪拜打工、经商的华人约 …
阅读更多 »信仰告白:赞美和感恩之歌[注1]
文/赵刚 巴文克的《我们合理的信仰》是我刚开始对神学感兴趣时就接触到的几本书之一,但平心而论,当时并没有觉得太受吸引。不过,随着年日的增长,现在越来越觉得它的宝贵,甚至在教授神学入门课程时,几乎总是用它来做主要教材。因此现在当它的简体本出版之际,受邀再写一篇序来把它推荐给中国教会的信徒,实在非常乐意。不过因为已经有几篇序言了,特别是全文重新翻译的英译者序,对巴文克已有相当介绍,这里只补充澄清几个问题。 一、真正的敬虔和真正的神学 我想导致忽略巴文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从原来荷兰文的书名,到英文翻译的书名,再到中文翻译书名的变迁中,就可能发现一个。如前面其它序言中提到的,荷兰原文的书名是《上帝的奇妙作为》,光从名字来看,很难说这是一本温情的灵修作品, …
阅读更多 »墨兰顿论教会的大公性
“大公”(catholic)意味着什么?此字与普世(universal)同义。Kath’holou 意为“普遍的” 及“大体上”……为何此词被加入信经的文章之中,以致教会被称为大公教会?因为教会的 聚集乃分散在世界各地,也因为历世历代,由始至终,无论其成员在何处,无论他们有何地 域相隔,都接受相同的信仰,作出相同的真理教义的宣告。被称为大公是一回事,而事实上 是否大公则是另外一回事。真正配称为大公教会的,是接受真正的大公教会教义的,受到历 世历代的见证所支持,相信先知及使徒的教导,不容忍倾轧、异端,以及异端的集会。我们 应当都是大公的,亦即接受正派教会所持守的信念,不与抵挡神的道的教派纠缠不清,反而 与之划清界线。 原始资料: de appellatione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