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31)

期刊

书评:《重新定位你自己》[注1]

文/史蒂文·哈里斯(Steven Harris)      译/谢昉      校/述宁   自从被《时代》杂志授予“全美最佳布道家”这个称号以来,杰克斯已经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了很多宣信的基督徒所看重的属灵权威,并且最近很多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也开始重视起他来。他是德州达拉斯一个拥有三万名会友、名为“陶匠之家”的教会的主任牧师。这不仅仅是一间教会,它还是一个“全球人道主义机构”,雇佣四百多名员工。此外,它宣称拥有几千名义工参与服事——我当初也是义工之一。 2007年秋天,当我在位于这教会附近的达拉斯神学院接受正式训练的时候,就开始固定参加这间教会。我在这个教会并没有呆太久,但是那年我观察和经历了很多事情,包括《重新定位你自己》这本书英文版的出版与发行。   概览 …

阅读更多 »

传道人与讲坛

文/赖建鹏   一、讲坛事奉,忠心传递   神的工人,正如陶恕(A. W. Tozer)所说的,并非希腊演说家的子孙,而是希伯来先知的后裔。演说家为自己讲话,而先知是代神发言;演说家创作自己的信息,其内容由他自己来负责,先知除了传递由神而来的信息外,并无创作,那信息由神自己负责,先知只向神负传递信息的责任。 一位神所使用的主仆Donald Coggan曾说了一句名言:   站在神的赦免与人的罪之间的是——传道人。 处在神的供应与人的需求之间的是——传道人。 处在神的真理与人之间的是——传道人。[1]   每主日信徒带着渴望牧师证道信息喂养的心来崇拜,但崇拜结束后,心灵却是跟崇拜前一样,空空的来,空空的去。我年轻时,听过许多牧师讲道,灵命得益甚多,但最近 …

阅读更多 »

向怀疑论者传福音 [注1]

文/丹·德威特(Dan Dewitt)      译/雅斤 校/煦   与怀疑论者分享福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最大的风险是可能赔上护教者自己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鲁益师(C. S. Lewis)在他二战时期的福音事工中,警告那些年轻的带领人,在护教活动前线的服事中要格外谨慎。他说:我们这些护教者的性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只有从我们自己编织的辩论的网,也从我们那些聪明的反对者那里撤回来,回到事实,从基督教护教学回到基督本身,我们才能获救。而且我们不断需要彼此的互相帮助。   面对公众名誉受损的危险和灵里疲乏的现实可能性,护教者还会被迫面对自己真实的信仰。护教者的观点会被嘲笑,他的忠诚会被藐视。向怀疑论者传福音的人,除非在自己所确信的事上充分地扎根并建造,否则就会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七年的中国内地会(六)[注1]

译/《亿万华民》译友会      编撰/亦文   熟悉戴德生生平的读者,一定记得1868年的扬州教案对这位年轻差会领袖的打击。在中国官民的攻击与英国社会的声讨双重压力下,刚成立三年的中国内地会险些被扼杀在摇篮中。英国外交人员的强劲手段也让戴德生百口难辩、左右为难,百年之后,仍有人视他为“险些引起中英战争的肇事者”。然而,人们不应忘记的是,教案结案之后,戴德生与发妻玛利亚返回扬州产子,并给他取了一个中国乳名:天保(即戴存智,Charles Edward Taylor)。[2]戴德生夫妇在患难中对神的信靠、对人的忍耐赢得了扬州人的心,那对最初接待他们的房东夫妇,和在暴乱中曾对他们表示同情的两个当地人,都先后信主受洗。[3]到了1877年,距扬州教案的发生已近十年,内地会在此地的宣教事工有何进展呢 …

阅读更多 »

基督的十字架和我们的十字架

文/约翰•加尔文   然而,敬虔的人却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到达基督所呼召他门徒的程度:每个门徒必须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太16:24)。因神所收养并视为配得与他交通的人应当准备遭受艰难、困苦、不平静的生活,他们的一生中将充满各种不同的患难。我们在天上的父神喜悦这样置他的儿女们于某些试炼之中,以便更好地操练他们。从神的长子基督开始,这是神对他一切儿女的计划。虽然神爱基督胜过他一切其他的儿女,且虽然基督是父神所喜悦的儿子(太3:17,17:5),然而,在基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神不但没有纵容或宠坏他,反而让他在世上背负十字架。事实上,他的一生就是某种十字架。使徒告诉我们:“基督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5:8)   那么,难道我们想要逃避基督——我们的元首——所甘心乐意接受的处境吗?特别是当 …

阅读更多 »

认识通过基督显明的神

文/陆昆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作者三年前在北京某教会中的一次确认福音的营会上的证道。当时该教会从神学到治理都处于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时期,有很多的年轻人和学生,他们在校园时以四律和团契活动等有机会接触基督教,并借助于团契的关系进入教会。他们在教会生活中多表现出对教会无明确委身的、缺乏属灵见识的状态。较为追求的人知道要聚焦于福音,但对福音是什么却不清晰;其他很多人相信有神,了解一些基督教的道理,但对于基督的死和复活,以及以基督为主都不甚了了。他们虽然较定期地参加教会聚会,但对于教会本身却缺乏委身;他们较多地试图分享爱,却对于神在基督里的爱没有确知;他们试图体验和活出基督教的信仰,却不曾明确地以基督为主。当时这间教会的负责同工团队正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以确认基督的生、死、复活、升天 …

阅读更多 »

圣经中的福音[注1]

文/卡森(D. A. Carson)       译/述宁       校/煦    什么是圣经的福音(the biblical gospel)?这个问题对“福音派”而言必定是尤其重要的,因为福音派(evangelicals)这个名称就包含了“福音(evangel)”一词,是福音一词(gospel)的希腊原文(euangelion)的英文音译。在历史上,福音派关注持守和传播福音。但是,这个“福音”究竟是什么呢?所有人都承认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好消息”。但这一好消息的内容是什么呢?   虽然有必要探讨一下新约中有关“福音”的用词,但仅仅通过字词研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有些新约书卷,比如约翰福音根本没有使用“福音”一词,但从其主旨来看,与那些充满“福音”词汇的书卷相比,它们显然也 …

阅读更多 »

你信的真是这个吗?[注1]——在牧养中确认信徒的福音认信

文/苏民   圣经的中心是约,约的本质是基督,基督工作的核心是十字架,十字架是耶稣的死而复活事件,而对于这个事件的核心解释是替代性救赎。这里每一个名词都有排他性的解释。比如当我们说耶稣基督的时候,不单单是指他在地上的讲论、行动、神迹,显出他怜悯的性情、爱、情怀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十字架;而耶稣的十字架也不意味着他具有牺牲精神,提供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社会运动原则,也不是让我们因为同情他而流泪,十字架是耶稣的死而复活;对于死而复活的解释,则是替代性救赎,也即藉耶稣的替死和复活,使面对永死结局的罪人,被赦罪、称义、与神和好、得到永生。所以,我所认信的福音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替我舍命,三天后复活。   “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实际而言,对福音的 …

阅读更多 »

为什么是基督教?[注1]

文/小约翰   为什么是基督教?这是我在成为基督徒前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信主后听到尚未信主的朋友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别人要是问你这个问题的话,你一般会怎么回答呢?我一般会这样回答:“一个人可以有很多老师,但父亲只能有一个。属灵的事情也是这样。你只能有一个属灵的父亲。只有基督教所信奉的神才是我属灵的天父。其他宗教给了人教主,只有基督教给了人救主。”   答案似乎很简单,但真要讲清,真能理解,却并不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常关心为什么基督教是好的,却甚少关心基督教是不是真的。所以,此文想从整本《圣经》角度,把《圣经》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讲清楚。这并不是满足我们对《圣经》的好奇,也不是解答一个跟我们无关的问题,而是在回答一个跟我们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我甚至认为这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 …

阅读更多 »

当光照耀死荫之地——我们在福音事奉中的体会

文/约书亚   夕阳的最后一抹晚霞透过咖啡馆的窗户照在我们的脸上,这是我们访谈的第十个对象,一个在USC读博第四年的90后学生Hanna。她来自中国的南方,聪慧而又精致。我和妻子设计了十个问题的问卷,试图通过这些问卷了解这一代人的思考和需要。像许多其他留学生一样,Hanna不信上帝、只信自己,不信创造、相信进化,不认有罪、自以为义,反对绝对、主张相对,追求幸福、利益至上,不信末世、活在当下。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观被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深深影响的年轻人的思想,相当普遍,且是学生中的主流。   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福音的前线,但是说实话我们越来越发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太久了。对于这时代许多平凡的非信徒而言,他们的挣扎疼痛、爱恨情愁,我们仿佛成了外人。我们在信徒的圈子里交往、成长并彼 …

阅读更多 »

我们的年轻人在想什么?——浅谈如何向80后、90后、95后传福音

文/陆尊恩   从2012年开始,美国基督使者协会就开始积极研究新世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变迁,以及向他们传福音的可行策略,在这里将我们初步的研究成果和各位分享,但我们本身仍在继续不断的学习中,有不正确的地方,请读者来函指导。   80后——寻找亲密、真诚与和解的一代 中国社会与历史的巨大变迁,同时塑造了50后父母代与80后子女代两代人的性格特质,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造就了80后子女对父母代“又爱又恨”的矛盾性格。和一个80后建立深入的关系,经常意味着要深入认识原生家庭对他/她的性格的种种影响。谈到原生家庭(或是母亲,或是父亲,或是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父母角色的某个亲人),也就谈到80后的私房心事。   80后与90后过半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强,相信自己 …

阅读更多 »

如何给儿女传福音——就家庭中的信仰教育采访以勒弟兄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有几位一直在教会、机构服事青少年的同工曾和我们谈到,他们所服事的青少年,虽然来自各个教会,但其中在信仰上略有根基(都不敢说是重生得救)的孩子,却是寥寥无几,甚至一些牧师传道人的孩子、在基督教学校受教育的孩子也从心底不信。这些同工在深入这些孩子当中、与他们分享的时候,发现青少年的问题会追溯到他们的儿童时期,并且问题的核心尖锐地指向他们的父母:首先,父母的信仰流于肤浅表面,信仰只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点缀,生命没有改变;其次,父母没有向孩子传福音的意识,这往往也与第一点相关;第三,纵然有一点意识,也因着生活的忙碌在具体实行上忽略,将给孩子传福音的责任推给教会,没有和孩子分享过自己的信仰历程;第四,因为和孩子是不同时代的人,差异大,不知道该怎么给他们传福音,即使按照 …

阅读更多 »

见证的共同体[注1]

文/吉姆·史蒂庆捷(Jim Stitzinger)       译/李亮       校/述宁   传福音是否有效不是根据个人的回应来衡量,而应根据所宣讲的信息是否清晰和准确。无论是大型聚集还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传讲,当教会全力以赴地传福音时,她就让耶稣基督的福音完全渗透在她的影响范围内。如果你的教会不再存在,什么样的福音性影响力会丧失?   传福音应该成为教会的本能,一种和所有其他事工融合在一起的基本反应方式。鼓励教会传福音应该跟让一个新生婴孩哭泣一样是必须的;要让教会沉默不传福音反倒不容易才对。   但有太多时候,教会表现得像披着狼皮的羊,隐藏了她的身份好避免自己被发现。可圣经从来不知何谓隐姓埋名的基督徒。相反,保罗称信徒为基督的大使(参林后5:20)。大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七年的中国内地会(五)[注1]

译/《亿万华民》译友会       编撰/亦文   “眷顾贫穷的有福了!” ——诗篇41:1   光绪三年的暮春时节,柳絮点点、牧笛声声,长江下游某个山村沿岸,停泊着一艘普通的小船,舱中的客旅正在书写一封寄给英国教会的“公开信”。作为差会的领袖,戴德生既要巡视中国各地的宣教站,又要兼顾英国各地的支持者,他常常利用旅途的空闲撰写和编辑《亿万华民》中的文稿。我们今天读到的很多戴德生的中国来信,恐怕都写自长江沿岸的各式轻舟。   眷顾贫穷[2]   “眷顾贫穷的有福了”——戴德生在这封信中,以诗篇41篇的首句开篇。圣经中的“福”字比比皆是:神“赐福”给我们,我们成了“蒙福”的人,也常常被称作“有福”,我们也当“称颂”神。[3] 但究竟怎样“眷顾贫穷”,才能蒙受从神来的祝福呢?戴 …

阅读更多 »

今天教会当学习的清教徒传福音的五个功课

文/周毕克(Joel Beeke)      译/诚之 今天人传讲神的话语,常常不能改变听众,因为讲道被减弱成了一种演说,一种展示,一种对人的迎合,或者是一种与圣经根基分离的主观主义……而清教徒把全部圣经应用在全人身上,宣讲教义,不以此为耻,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极多如何传福音的功课,例如:   1、宣讲关于神的真理。   我们有没有经常对别人宣讲神威严的存在,他三一的位格,他荣耀的属性?我们有没有经常向别人宣讲他的圣洁、主权、怜悯和慈爱?我们是把传福音的工作扎根在一种活泼的符合圣经的一神论上,还是从那按照我们的需要和心愿调整神的属性的当代传福音方法那里得到提示?我们是否经常向别人宣讲神和他满有威严的属性是怎样在经历中向我们显为真实?   2、宣讲关于人的真理。 …

阅读更多 »

天父上帝与紊乱的人类家庭[注1]

文/陈彪 引言   圣经中常以各种不同的形象来比喻上帝:岩石、山寨、盾牌、牧人、君王、丈夫、朋友, 还有父亲。本文主要讨论圣经中上帝作为父亲的形象,并进一步将主题缩小到:上帝作为父亲如何救赎败坏世代中失败的人类家庭,并恢复他对人类家庭原本的设计。   家庭的失败,特别是家庭中父亲的缺失,已经成为我们时代中一个重大的社会危机。孩子们哭喊着希望他们的父亲回到家中,成为他们生活上的楷模,给他们智慧的教导、满有耐心的带领和信实的供应。社会学家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无父的时代,表现为高离婚率、单亲妈妈家庭、第二或第三次婚姻中的诸多问题,还有因为父母不担当教养子女和抚育照管的责任(或者虐待孩子,或者缺少管教)造成的问题。同样在圣经里,旧约的故事情节和新约的教训中,都不断地展现出父亲们的失败。不过 …

阅读更多 »

话语,创造,家庭与婚姻——路德的阶层论与婚姻家庭

文/述宁   脱下了修士服的路德一直单身,直到有一天他颇为突然地宣布将要和一位逃离了修道院的修女结婚。尽管一开始,路德的决定遭到许多同事好友的反对,他们为他的前途和处境担忧,但路德却快乐地开始了他的新生活。路德自己透露,他结婚是为了满足父亲传宗接代的愿望,但同时也是为那些在婚姻上举棋不定、彷徨疑惑的人树立榜样。结了婚的路德在各个方面有了变化。和其他任何男人一样,路德逐渐适应了婚姻生活。婚姻为他带来了妻子和孩子;随之而来的是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和义务。他也不得不考虑养家糊口的事情,为维持家庭开销,甚至考虑过干木匠活来贴补家用。有了孩子之后,路德也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教导孩子,比如他为孩子撰写诗歌和剧本,教导他们建立信仰。像当时的许多父母一样,路德也不得不承受自己孩子过早夭折的痛苦。 & …

阅读更多 »

敬虔家庭的根基[注1]

文/孙友强(Dr. Jack Sin)      译/雅斤      校/煦   序言   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牧师对家庭的分崩离析有如下观察:“今天,人们关注婚姻超过任何其他事情。我们读书、讲道和学习几乎都避不开这个话题。我见过很多夫妇带着极大的激情进入婚姻,想要为爱彼此委身,但是过了半年,其中一个就逃跑了。我认识的人中,也有在有了五六个孩子之后却反目成仇的。他们不但有婚约的约束而且也有了彼此结合的结晶,却仍然各奔东西了。”这位牧师就是马丁•路德,16世纪德国著名的改教家。尽管此话是四个世纪之前说的,他的这些意见仍然成为今天21世纪的我们的提醒。在我牧会近二十年里,我遇到过很多挣扎的家庭,在与孩子和配偶的不和中破裂。离婚和分居的人数在增多,子女叛逆和家庭暴力的数量也在增加。很多家庭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