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29)

期刊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文/更深   编者按:每次读到牧者们的见证,心中便很受震动,因为所见证的,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而他们所走过的路,也极有借鉴的意义。因此,我们开辟了“教牧分享”这一专栏,冀望有更多的牧者能在此分享自己所走的“天路历程”,以及在牧会中的感受和思考,使得弟兄们可以彼此激励、安慰、劝诫、教导。更深弟兄在这篇文章中,回顾反思了自己事奉十年所走的道路,是怎样从一个逃避圣职、不甘心事奉、热衷于某种泛文化使命的公众关怀的基督徒知识分子,被呼召成为教会的传道人。他因为“对于福音的关注焦点清晰了”,而“对教会的边界也清晰了”,并认识到“教会在神的心意中有如此永恒而且超越的地位”,是“绝对区分于世界的神的国度,虽在地但有属天的根源,是基督救恩的产物”。因此,他改变了原来看重文化使命而轻视圣职的观念,回应 …

阅读更多 »

大学生事工的必要性 ——根据一千四百份调查问卷所做的简要分析

文/求知   2001年,笔者在神学院听到一位主日学老师在讲课中提到“改变今天的孩子就是改变明天的世界”,这句话在我心中激荡了三年之久,也决定了近十年的服事重心。自2004年2月我们建立学生团契以来,经历了很多艰难,甚至起步阶段被周围教会讥讽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根本得不到大家的任何支持。我们缺乏场地,但是上帝给了我们公园、草地、体育馆墙角等为场地;我们缺乏资金,就一起去卖电话卡赚取活动资金;我们缺乏讲员,就分多场聚会,同步建立小组聚会,刚开始选拔组长也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两年后,我们发展到二百多人时得到周围教会的认可,邀请我们派人去给他们带领中学生夏令营和主日学中学班。而此前伴随我们走过来的,仅有眼泪和上帝!这样的经历促使笔者提议众教会都关心大学校园事工,很多初建的团契[1] …

阅读更多 »

从代际差别看90后事工的群体导向

文/慕理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 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 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传 1:4 -7   一、从70后到90后   人类的代际差异和青春期问题 由于人类生理发育的阶段性,代际差异由来已久。1900年,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斯坦利·霍尔提出了“青春期”[1]的概念;19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名著《代沟》中面对欧美急剧的社会变迁和青年反叛运动的广泛发生,从文化传递角度,按文化塑造的主体,将人类社会区分为前(一代人)塑(造)、同(一代人)塑(造)、后(一代人)塑(造)三种类型,从而奠定了人类学代际理论的基础。 …

阅读更多 »

首届赴华宣教士大会报道(上) [注1]

译/《亿万华民》译友会      编校/亦文   译者按: 1843年8月,在香港、澳门、马六甲华人社团中服事的宣教士在香港召开了一个全体会议,当时只有四五个差会的14名宣教士参加,会期仅一天,主要探讨中文圣经翻译的事宜。三十多年后(1874年),一群长老会宣教士在烟台休假时,与其他差会的宣教士一起发起了大会的提议,最终于三年后的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体在华宣教士大会。1877年也是马礼逊抵华七十周年,当时中国共有来自29个差会的473名宣教士(含宣教士夫人),其中126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外加16名已经改行而被特别邀请的前宣教士。这次会议长达两周,整个会议记录和发言稿全文的完整记录曾结集出版,已成珍贵史料。因篇幅有限,本文仅逐字翻译整理了《亿万华民》1877年九月号第105-115 …

阅读更多 »

愿你的国降临

文/约翰·加尔文   (主祷文中)第二个祈求事项是:“愿你的国降临”(太6:10)。虽然这事项没有什么新的内容,神却有极好的理由将之与第一个事项区分开来,因为只要我们思想自己在最主要的事上迟钝,就能明白为何神强调我们本来就应该知道的是必需的。所以,当神吩咐我们求告他征服和毁坏使他圣名受玷污的一切之后,他加上另一个类似甚至一模一样的吩咐:“愿你的国降临。”(太6:10)   我上面已对神的国下过定义,我现在仍要简洁地重复:人在哪里舍己,并藉厌恶世界和世俗的生活,向神承诺寻求他的义,为了渴慕属天的生活,神就在那里统治人。由此看来,这国度有两个部分:首先,神借着圣灵的大能除去一切我们用来攻击他的肉体的私欲;其次,神使我们一切的思想都归在他的统治之下。   因此,神要我 …

阅读更多 »

我知所信 ——反智与崇智的危机与出路

文/陈已新   讲到教会中的反智主义与崇智主义危机,有的人不太关心,觉得这不是问题,有的人却心有戚戚焉。因此我有一个心愿,就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讨,不是危言耸听,无中生有;也不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心愿虽好,但真要着手的时候,却有一种既期待,又无力之感。好像有很多重要的问题要想、要说,但又不知道如何捋出头绪,从何说起。因此,还是不怕八股,按部就班,从理清概念说起,再追溯源流,找出其关键,探讨其成因,寻找其出路,期待蒙主引导、赐恩和使用,既有益于自己,也能给看到的人带来帮助。   什么是反智主义和崇智主义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也称为反理性主义,若简单概括来说,它有三种表现,不见得同时出现,但有某种逻辑关联,一个是反理性,一 …

阅读更多 »

基督教知识 [注1]

文/约拿单·爱德华滋      译/煦 到这个时候,你们应该已经作老师了;可是你们还需要有人再把上帝道理的初步教导你们。你们成了只能吃奶而不能吃干粮的人! ­——希伯来书 5:12(新译本)   这话是一个责备,是使徒对希伯来基督徒所发出的。跟对他们的期望想比,他们在教义和敬虔奥秘的知识方面,是缺乏的。使徒说,他们在对上帝的圣言所教导的事情的认识上没有该有的长进。他的用意是责备他们,不仅为他们对上帝的事情的属灵和经历性认识的缺乏,也为他们对敬虔原则和基督教神学真理的教义上的缺乏,正如使徒引入该责备的方式所显明的。他是这样开始的:在紧接着这段文字之前,他提到基督“蒙上帝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来5:10)。在旧约上帝的教导中,麦基洗德作为耶稣显著的预表,在关于他的记载中包含 …

阅读更多 »

知识——真的与假的 [注1]

文/钟马田      译/梁素雅、王国显      校/诚之     讲解哥林多前书8:1-3   基督徒所面对的危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基督教会的生活和传福音的工作,也往往有不同的着重点和特性。比如,那些在福音派圈子内常见的行动主义者的危机。他们精力充沛、整日忙乱,不是组织集会,就是忙于参加各种活动,经常强调我们必须去做一些事。对这类行动主义带来的可怕危机,我们永不厌烦地提出抗议,指出这种专注于活动和工作,却轻忽对教义的认识和知识的长进所引起的危机。然而,我们对本身所面对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危机,很可能懵然不知,就是在理性和知识上的自高自大。因此我打算借着哥林多前书8:1-3,和你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论到祭偶像之物,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 …

阅读更多 »

真正的认识神 [注1]

文/大牛   作者按:今天在国内,有越来越多的教会开始认识到神学装备的重要性,也开始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系统性的神学学习。而国内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神学院积极借鉴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神学院体制,开始强调神学学习的知识性和学术性,而非只是过去那种敬虔主义式的圣经学习。[2]这些是非常好的现象,我对此是充满感恩的。然而,作为一名经过美国神学院学术性神学训练,并从中毕业的传道人,我对于西方神学学习的优势和劣势,也深有体会。我很担心,如今在中国教会所兴起的这股神学学习的热潮,会有从一个极端(“反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唯理主义”)的危险(尤其考虑到,最近一些年,有很多信主时间不长、生命还不成熟,但却有着很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追求的年轻信徒,非常热衷于知识性的神学学习)。为此,我也乐意借着这 …

阅读更多 »

神学是你的偶像吗? [注1]

文/马歇尔·西格尔      译/雅斤      校/李亮   我们常常爱我们对上帝的认识胜过爱上帝本身。 圣经提醒我们,从我们对上帝的知识、特别是从神学性的提炼和信条而来的危险。“你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神学。”好的神学应该引致对上帝的享受和敬拜,否则神学就毫无用处。 你的神学是否变成了偶像?是否你对上帝的知识却使你可笑可悲地远离上帝,而不是贴近他?这里有九个问题可以帮助你诊断你心思意念里的神学偶像症。   1、 你的神学使你更贴近上帝吗? 更多关于上帝的知识是否使你更深地投入祷告中?对我们的神学最可靠的检验方式就是,看它是否使我们与上帝更亲密。耶稣不需要任何人告诉他任何关于上帝的事情,但是这并没有在任何方面减少或者消除他对祷告的需要。相反,这反而使得他在祷告中与天父相遇的委身更 …

阅读更多 »

崇智?反智?

文/小约翰   近来跟一位系统神学教授上名为“赖特的神学”(Theology of N. T. Wright,Wright港台常译为赖特,大陆有时译为莱特或怀特)的选修课,同时系统了解了“保罗新观”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史。赖特被誉为“当代卡尔·巴特”,对当代保罗神学研究有极大影响,在港台的影响力可用“席卷”来形容。[1]赖特认为我们福音派的保罗研究没把保罗放在一世纪犹太教上下文中来进行。在他看来,保罗一开始就是信独一真神的,而一世纪犹太教并没靠行为称义。所以,在赖特心目中,保罗是一位虔诚的耶和华信仰者。保罗的归正并不是从律法到恩典,而是加上了耶稣就是耶和华所差派的末世使者和耶稣就是王和主这样的末世论观念而已。换句话说,保罗一直就信神和拜神,他的神观也没错,只不过有些盲点;他的归正就是 …

阅读更多 »

福音中的真知识真生命带来教会的真复兴——采访缪雅各牧师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知识与生命”之争是中国家庭教会在转型中常常面对的议题。因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位在此方面有过真切的挣扎、思考、探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牧者缪雅各牧师。缪牧师所在的教会,以前一度深受“灵恩”的影响,而缪牧师在学习神学的过程中,信仰从个人感觉性的、神秘主义的、看外在表现的模式逐渐归正为以神的话语为依归、以基督为中心的模式。当缪牧师毕业后回到教会事奉时,就以释经讲道为开始,逐渐在教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教导正确的教会观,实行会员制,建立门徒训练的牧养体系,建立信仰体系,教会建制……教会逐渐发生改变,甚至影响到周边一带的教会。而当缪牧师和教会同工学习了福音神学后,重新“发现”福音、归回福音,更给教会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相信他和所牧养的教会十二年来被主更新、改变、建造的历程,不 …

阅读更多 »

书评:《思想的境界》

文/徐震宇   我们生活在一个据称经过了“理性化”的世界,然而反讽的是,如今却没有太多人愿意花时间读一本需要动脑子的书,尤其是一本自称有关“真理”的书。于是,现代人在日常所实践的,常常只是一种“理性的修辞”。最近几个月,每到晚间,许多人会打开电视,听一些“专家”谈论股市。在以貌似理性的方式听取关于世界局势、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公司状况的分析,乃至布林线、金叉这样的专业术语后,第二天,其中不少人将依照自己心中对于金钱的热望决定买进或卖出一支股票。这样的场面,每隔若干年就会集中发生一次。说实在的,如果人真的已经理性化,“股市崩盘”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因此,理性化进程带给现代人的,并不是一种平衡的生活,甚至不是真正的理性化,而不过是把理性与情感割裂开,在表面上将某些活动归入“理 …

阅读更多 »

向挂名基督徒传福音 [注1]

文/欧文·斯特拉      译/郑丽      校/述宁   中断(Disruption)是一件挺郁闷的事儿。 想象一下:你正在工作,努力地投入到某个任务当中,可能是正在琢磨一篇论文,思考一篇讲道,组织一个文件。突然,你的电话响了,或者,你的邮箱提示你来了新邮件;又或者,你的朋友忽然到访,虽然你乐于见到他,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你的脚跟不由自主地敲击地面,不是因为你太投入在你们的谈话当中,而是你接下来两个小时有13个任务在等着你去完成。 然而,有另外一种形式的中断,其实对我们是有益处的。“中断”(disruption)这个说法始于商界。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普及了我们常提的“中断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

阅读更多 »

在福音中养育儿女

文/优优   谈到妈妈经,虽然许多人都是津津乐道,但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没有一种绝对的方法和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目标的,只有靠神,靠神的应许,靠神的恩典。我们熟知的一些育儿书籍中虽有许多原则方法可以遵行,但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弊病,只有圣经是可以永远放心地遵照执行。另外,律法主义和反律主义时刻在人心中交战,例如:有人按某本育儿书中的训练方法做到了就会显得律法主义,做不到的就会出现反律主义,一概否定书中的所有内容,毫不借鉴其中有益的部分。这两个极端都偏离了以福音为中心来养育儿女。感谢神赐我两个孩子,在孕育过程中,他不断地以慈爱和诚实引领我,使我不断回到十字架的恩典里。以下是我在孕育儿女过程中一些粗浅的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在福音中养育儿女的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七年的中国内地会(八) [注1]

译/《亿万华民》译友会       编撰/亦文   中国内地会在短时期内跃升成在华最大的西方差会,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为全球最大的差传机构,可谓近代宣教史上的奇迹之一,但她的成功也并非横空出世。内地会在中国的宣教模式与组织架构,是建立在很多先行者的经验之上,包括入华近三百年的罗马天主教。戴德生传记中很少提到他与天主教神甫的交往,唯一一处便是扬州教案前后,戴德生结识在三义阁开办孤儿院的金缄三神甫(P. Joseph Seckinger,一说金式玉)。《挚爱中华》一书中提到戴德生对金神甫的印象是“诚恳而敬虔”,并非常认同他对中国信徒的观感。[1]由于当时在欧洲,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积怨仍深、壁垒分明,戴德生很少公开表达他对在华天主教修会的看法。但是1877年八月的《亿万华民》摘录了一位 …

阅读更多 »

清教徒的祷告:随时的拯救

  创造救赎的神, 一切存在的创始者,所有祝福的源头, 我敬拜你,因为你使我能够认识你, 赐我理性和良知, 引导我来渴慕你;   我赞美你,因为你在福音中启示你自己, 你的心是怜悯的居所, 你的意念是要赐我平安, 你满有忍耐和恩慈, 你的怜悯是何等广阔。   你感动我的良知,让我知道, 有罪的可以得赦免, 不圣洁的可以得成圣, 贫穷的可以得丰富。   愿我总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 他们不仅听见你,而且认识你, 与你同行又因你欢喜, 按你的话语接受你,在其中得着生命。   保守我,让我总是渴慕你, 渴慕在圣灵的安慰和喜乐中得随时的拯救, 渴慕灵里的恩典和祝福, 渴慕你的帮助,使我珍视我的责任,我的特权。   愿我心怀单纯的品格和真诚的敬 …

阅读更多 »

寻找成圣的圣杯 [注1]

文/大卫•马西斯      译/超雪      校/煦   成圣这个话题,人人都能说上一些。如果你在基督教界待得足够久,你就会知道这一点。聚起一批有思想、恪守圣经、神学上有见识的基督徒,将话题引向成圣——成圣是什么和实践中该如何追求成圣,然后退到一旁观察和聆听。如果讨论的时间足够长,进展到对细节的探讨,你很快就会发现对成圣的本质有一大堆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人可能会这样说,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臂,对于成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成圣是切身的   和基督教任何一条教义一样,成圣具有切身的特点——当我们讨论成圣是什么时,它间接与我们切身相关,而当我们探讨如何成圣时,它与我们尤为切身。只要我们一说起成圣是什么,话题不可避免地很快会引向该怎样生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