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5)

期刊

外一篇:如何预备读书会的讨论问题

[武昕] 在读书会的现场活动中,讨论问题是具有枢纽作用的环节;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像打开一扇久闭的窗户,会使人眼前一亮,看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美景。因此,提前设计好高质量的讨论问题,对于促进大家更好地交流讨论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提供了诸多“问题模板”供带领者参考。这些“模式化”的问题有助于开启思路,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预备出更加丰富、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阅读更多 »

间隔167小时:如何在辅导中布置家庭作业

[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 在辅导中,布置家庭作业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每周一次一小时的辅导很难解决问题,家庭作业是把辅导的重要关注点,延伸到两次辅导之间的167小时中。额外的家庭作业使辅导对象在这个间隔时间内亲近基督,如同医生开了药方,患者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行服用才能有明显的好转。本文具体讨论了布置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如何有针对性地布置家庭作业,如何检查和讨论家庭作业,以及辅导对象一次或多次没有完成作业时如何处理,等等。期望好的家庭能够促进辅导对象的成长,以及对辅导果效的评估。

阅读更多 »

访谈亦文:我与《亿万华民》

[本刊编辑部] 读百余年前中西信徒的信仰之旅,让我反思我们今天的属灵生命。阅读历史能增加我们属灵生命的深度,因为平常我们都只能横向比较,而读史料使我们能够跨越时空,比较之后就会有反思。而整理这些文献,更让我看到文字事工“千秋万代”的价值。“当时只道是平常”的汇报、码字、编辑、排版、审校,到了一百年后,都成为珍贵的史料。文字事奉,无论哪种形式都是非常孤独的。但看到这些一百多年前的文字,今天仍然有人翻译和阅读,就会提醒我文字事工“无远弗届”的特别功效。

阅读更多 »

东正教与福音派能相融吗?不能 ——福音派的视角

[迈克尔·霍顿] 很多年轻人想找到与神之间深刻的、而非庸俗或肤浅的关系,他们被东正教的超越性与奥秘吸引。然而回到宗教改革神学与东正教对话,我们会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就在我们眼前。从创世的角度来看,东正教的神学尚且正确,但是到了堕落就出了问题。我们认为大多数东正教的资料没有足够严肃地对待罪的毁坏性的特征。教会装在瓦器里的宝贝是福音——神已经在基督里为我们做了我们自己就算有祂的帮助也不能做的。若没有它,我们的古老传承与习俗、仪式与敬拜、教会职分与权柄都是无用的。

阅读更多 »

宣教储军 ——1903–1905年间山西禾场的妇女事工与伙伴差会

[编译/亦文] 女性同工和伙伴差会,这两股力量在宣教史上,曾经是被忽略的零散兵力,却在十九世纪末,被戴德生打破传统差传思维,有创意、有智慧地揉合进了宣教大军中,大大推进了神州大地的福音事工。但是,庚子教难期间,被义和团拳民直接杀害,以及在逃难途中病弱而死的宣教士中,很多都是单身女子。人们难免再次质疑,让弱女子们深入腹地,拓荒植堂,是否是明智之举?1903—1905年之际,数位驻晋女宣教士的书信和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

阅读更多 »

致受逼迫者的一封劝慰书信

[文/马丁·路德 ] 我亲爱的弟兄,请为我祷告,正如我也为你祷告一样。要记得你并非一人在承受这患难,因那位与你同在的神如此说:“因为他专心爱我,我就要搭救他;……他在急难中,我要与他同在。”(诗91:14-15)除此以外,我们所有人也与你同在,正如主与你同在一样,并且无论是主还是我们都不会撇下你。你当壮胆,祂必坚固你的心,要等候主。主告诉我们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切记不要与撒但辩论,而要定睛在主身上。要信心单纯地依靠祂,因为我们的得救唯独是依靠祂的宝血。正如人的行为和人所定的律法无法成为基督的宝血一样,它们也无法洗净我们的罪或使我们称义;同样,这些人的工作也不能定我们的罪或控告我们。

阅读更多 »

卷首语:阅读是否是个问题?

[本刊编辑部] To read or not to read(阅读或盲目),是一个不是大问题的棘手问题。To be or not to be(生存或毁灭),才是真正的问题。

阅读更多 »

一个石罐:卡尔·巴特留给福音派神学的遗产

[霍顿]美国福音派从来没有就应当拥抱还是抵制巴特达成共识。其中一些人或许跟随了范泰尔的批评(却没有同时接受范泰尔更细致入微的评论),他们认为巴特比更正教自由主义者好不了多少,甚至是披着正统术语外衣的自由主义。但无论巴特自己的圣经论有怎样的缺陷,他的神学工程至少用彻底的“上帝中心主义”对抗新更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然而,巴特和他的继承者们代表的仍是一种倒退,而不是伟大的宗教改革遗产的更新。巴特既不能被轻视,也不能被不加批判地接受。

阅读更多 »

主啊,我愿你来——启示录22:18-21释经讲道

[彭强]只有永活的盼望才能成为我们在一切境地中的支撑。因此,祷告说“主啊,我愿你来”,不仅不是幼稚的表现,恰恰是基督徒成熟的记号,因为他把自己的盼望放在耶稣基督再来这一确定无疑的事实上,放在上帝永不动摇的国度上面。这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安息。因为无论我在世人眼中多失败,持守在主里面,与主面对面的时候,我将被彻底翻转;无论在世人眼中多么成功,持守在主里面,我受到最大的肯定是,有一天祂对我说:“你是又忠心又良善的仆人。”

阅读更多 »

希伯来书中的警戒经文与新约共同体

[克里斯托弗 W. 考恩(Christopher W. Cowan)]根据“救恩手段观”的观点,希伯来书的作者警戒信徒(而不是假信徒)要避免背道和相应的永恒咒诅的责罚。然而这一观点仍然主张,这种警戒不意味着信徒可能或将会背道。圣经中的警戒是“神用来拯救和保守祂子民到底的手段”, 真信徒会留心听从这些警戒,并且坚忍到底。那些脱离圣约共同体的人,表明他们从来就不是内心已经转变的真信徒。

阅读更多 »

为福音燃烧的文字激情 ——司布真与书的故事

[游冠辉] 司布真坚信文字的力量,他自己从历世历代的好书中获得滋养,而且竭力推动他人去读书,对于那些缺乏资源的人,他建立机构,不余遗力地将图书资源提供给他们。他一面不停地讲道,用口传讲福音真理;一面不停地写作,用文字将福音传扬到他的声音无法抵达的地方,甚至传给了后来的世代。司布真在讲台上的影响力巨大,然而他用笔所写下的文字,其威力毫不逊色。而且我们可以预期,他的作品会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主再来的日子。

阅读更多 »

牧者的进修、阅读和写作

[本刊编辑部]牧者的进修当然是需要的。现实中,不是所有的牧师都读过神学,很多做牧师的人与他应该具备的神学知识,本来就有一定距离。而我们在读神学的时候,主要是获取知识,不见得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即使是形成了观点,也没有想过这个观点怎样应用、实践和教导。我们还需要将已形成的对相关问题的立场,放在复杂的环境中加以检验。神学进修和教牧现场的经验交互,会不断地磨锐我们的神学思考,使我们更好地做牧师。

阅读更多 »

牧师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

[凯伦·普赖尔(Karen Swallow Prior)]许多人认为,牧师放下手中的服事阅读文学作品是误入歧途。但文学作品邀请我们进入另外的世界,以别样的方式看待、想象和思考问题。经典的文学著作直达人心,帮助牧者学会通过人的透镜来了解某些观念。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牧师的个人生活,也丰富他的讲道。文学作品使牧师在用理性领悟之外,还能通过文本巧妙的呈现形式,学会用心灵感悟和体验,并知道如何打动弟兄姐妹的心。

阅读更多 »

打造爱读书的教会,牧师是关键

[汉东尼(Tony Reinke)]重生之后,我们的阅读味蕾开始喜爱上帝的话语,开始了真正的阅读之旅。基督是我们一切阅读的中心,因为祂就是真理,一切的智慧知识都藏在祂里面。但被福音改变的基督徒绝不会心胸狭窄,基督也成了我们阅读其它书籍的拱顶石,祂是为我们的阅读体系赋予意义的太阳。如此,打造爱读书的教会便成为可能,牧师是其关键。作为在圣道上殷勤人,牧师还要在个人读书和帮助弟兄姐妹阅读方面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劳作,并且要成为对抗世俗流行文化的阅读者,以忌邪之心保护自己和会众的阅读,为教会营造健康的读书氛围。

阅读更多 »

司铎主义的危害 ——神职人员如何取代了圣灵的工作

[华菲德]司铎制度影响到个人的实际救恩的实质。根据该体制,上帝真的渴望拯救所有人,并在教会及其圣礼系统中为他们的救恩做了充足的预备;但祂将教会及其圣礼体系的实际工作托付给第二因的运作中,通过教会及其圣礼体系,恩典的实施才是有效的。由于这种第二因的系统属于祂对世界管理的一般规定,因此,这种上帝通过教会和圣礼实际分配恩典。对于那些因获得圣礼而得救的人,以及那些因错过圣礼而失丧的人,无论得救或失丧,都不是由于上帝的命定,而是由于第二因的自然工作。这并不符合祂仁慈的意旨。

阅读更多 »

教会兴起——1903-1905年山西各地宣教站事工报告

[亦文]山西各地寄出的报告,都指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集市布道空前受欢迎。如此惨烈的教难之后,仍有人愿意去除偶像,受洗归主,本身便是一个神迹。随着宣教士的返回,各地渐渐恢复常态,重新举办联合聚会,开启了由宣教士为主到由本地同工为主的转型。盛况再现之际,抚今追昔,物是人非,定令老同工们百感交集。原先前景良好的福音站,现在一蹶不振,难以为继。而一个曾经供奉八座庙的二十来户的小村庄,却全民归主,庙堂变教堂。神在不同的时候,兴起不同的人;没有永远的圣地,也没有撬不动的硬土。

阅读更多 »

来读《亿万华民》

[亦文]中国教会史是华人神学培训中比较被轻视的一门课。过去学习中国教会史,只是了解一些通史性的知识。而《亿万华民》刊物中的史料会为中国教会史的研究提供许多能“丰富血肉”的细节和故事。并且,当今天中国教会思考、探索、参与、投身跨文化宣教的使命时,这些史料又起到了另一种“教学作用”,成为一份“案例教材”。西方宣教士在中国禾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哪些失败的教训需要吸取,我们都可以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

封三:要避开的书籍

文/汉东尼(Tony Reinke)   1、避开某些书籍是为了时机的缘故   不仅因为书籍的内容,更为了时机的缘故不去阅读某些书籍,是明智的作法。一个男孩要成长为一名战士,他首先要学习的是关于战争的策略,以及养成战士的肌肉与本能。因此,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孩子——还有所有在信仰中的孩童——在受呼召运用圣经的世界观来对抗非基督教书籍中列阵的文化大军之前,需要花时间先在圣经的世界观中扎根建造。   对于应该选择哪些书籍来阅读,通常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决定,而是现在/以后的决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刚信主不久的年轻信徒。在尚未具备足够的洞察力来阅读的作品上,应当小心谨慎。有些时候,谦卑暂缓是基督徒恰当的读书方式。   2、避开某些将邪恶美化的书籍   这并不是要 …

阅读更多 »